校園文化 致那些喜歡拿《沉默的大多數》這篇文章來說事的人們

寫本文的目的,是因為我已經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人高舉著《沉默的大多數》這本書,然後熱切的說出:

“記住王小波的告誡,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數。”

首先說明,我自認為也算是王小波的忠實讀者,從高中那會兒起就一直讀他的文章,斷斷續續的直到現在也沒有停過。所以當我聽到前面的這種話時,就像是被敲了一悶棍——

是嗎?王小波那篇文章是這個意思嗎?

校園文化 致那些喜歡拿《沉默的大多數》這篇文章來說事的人們

王小波

考慮到這種現象頻繁出現,很可能是我的記憶出現了偏差,所以我最近又去重讀了《沉默的大多數》,讀完之後神清氣爽,以至於現在更加確定了那夥人是在

自說自話胡言亂語

校園文化 致那些喜歡拿《沉默的大多數》這篇文章來說事的人們

《沉默的大多數》

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為這本書的書名,單單從書名上來看,它的用意是有那麼點模糊,因為王小波並沒有說明:到底是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數,還是我要做沉默的大多數。這麼一個無意的

標題陷阱

,沒想到掉進去的人會有這麼多。所以可想而知這些人如果去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封面很可能以為是在講一個秋收莊稼地裡的故事,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

校園文化 致那些喜歡拿《沉默的大多數》這篇文章來說事的人們

《麥田裡的守望者》

要我說避免這種尷尬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你要去讀,閱讀最難的是開始嘛。並且對於這本書來說,避免這種尷尬還尤其簡單,因為本書是一本

雜文集

,《沉默的大多數》只是其中的一篇,讀完不會超過15分鐘。

所以綜上來分析,那些誤讀“沉默的大多數”的人很可能連書都沒有讀過。為了避免有些人跑出來說王小波的書,不但題目容易誤讀,就連內容也容易誤讀。那麼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王小波在書裡到底說了些什麼:

校園文化 致那些喜歡拿《沉默的大多數》這篇文章來說事的人們

書摘1

校園文化 致那些喜歡拿《沉默的大多數》這篇文章來說事的人們

書摘2

校園文化 致那些喜歡拿《沉默的大多數》這篇文章來說事的人們

書摘3

以上的三段書摘中,王小波的意思很明顯,

他承認自己就是“沉默的大多數”,並且覺得沒什麼不好的。

如果要詳細說說這篇文章的內容,那麼就是他先說到幼年時的飢餓回憶是自己變沉默的起因,然後經歷文革感受到掌握話語權的人的扭曲,進而說起了他在沉默之中學到的一些可取的東西,他沉默是因為他信不過話語圈子。

校園文化 致那些喜歡拿《沉默的大多數》這篇文章來說事的人們

飢餓中國

這麼說來,“誤讀”的說法也不攻自破了,王小波在文章中雖然論據漫無邊際,但是論點很明顯: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沒什麼不好的。

有的時候沉默帶來思考,打敗話語。

如此說來,那些不看書卻譁眾取寵的觀點也就自然成立了。

這件事進一步來說似乎也掉進了王小波在書的陳述:話語即權利,權利即話語。

不讀書的人掌握著話語權並且口無遮攔,當他們遇到的是另一群不讀書的聽眾,他們的任何觀點都自然成立,而當他們遇到的是一群讀書人,那群讀書人選擇用沉默思考代替胡亂說話。這個時代要做的不僅是要讓一些人開口,更是要讓很多人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