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十三勢歌》傳承錄(3)“勢勢”與“總勢”

王宗嶽《十三勢歌》傳承錄(3)“勢勢”與“總勢”

太極拳打手

王宗嶽《十三勢歌》傳承錄

李新方

三、“勢勢”與“總勢”

【原文】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工用無息法自體。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嘆惜。

王宗嶽《十三勢歌》傳承錄(3)“勢勢”與“總勢”

李亦畬書王宗嶽《十三勢歌》

【解曰】“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揆,揣摩,與《太極拳論》講的“默識揣摩”,都是一個意思,學太極拳不只是要用身體來練,更重要的是要用“心”來練,也就是要用意。

十三勢的每一勢都有無窮無盡之妙用,但每一勢都是意,而不是形,是以必須把每一勢都存到心裡,用意去反覆揣摩,這樣練得太極拳功夫就會覺得並不怎麼費力。

相反,許多人學太極拳的確沒少下功夫,經常一邊看影片,一邊對著鏡子看自己的動作,跟影片裡的人動作一樣不一樣,有時一看到後半夜不睡覺,這樣學了多年還是不知道太極拳為何物,就是用形和用意差別,只要從用形轉到用意上來,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然而,十三勢說起來一勢就是一勢,但練起來和用起來十三勢只是一勢,並不是這個動作是掤,那個動作是捋,下一個動作是擠……如果那樣的話,還是用形,而決非用意。

王宗嶽《十三勢歌》傳承錄(3)“勢勢”與“總勢”

更多的青少年學太極拳了

實際上在走架打手中,每一個動作都是完整的十三勢,一伸手,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就什麼都有了,叫做“掤捋擠按皆非是,妙手一著一太極”,而許多人之所以學了多年還沒有把太極拳功夫真正練到身上,就是因為只重視了“勢勢”,而沒有重視“總勢”,如果沒有“總勢”,“勢勢”也是不存在的,故曰:“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當這個“總勢”練到身上後,十三勢只是一個氣勢,這個氣勢以中定為核心,由八卦五行即十三勢構成,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和整體的結構,實際狀態很難畫出,太極拳傳世以來人們畫了許多圖,有的畫對了,有的畫錯了,畫對了的也只是其中的某一層面,是意不是形。

具體練法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腰為轂,意為輻,氣為輪,當然這隻也是意,是一種比喻,不可著相。

腰為轂,所以氣勢摶聚也。腰為命意源頭,即中定的核心之所在,這樣才能使氣勢摶聚,而不散漫。但命意的主體不是腰,而是心(包括腦),心定而萬事定,由心命意於腰,腰只是驅使,故曰“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源頭在腰隙也”(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

也就是說,練好十三勢也好,講太極內功也好,還是腰上太極也好,最本質的要求都是氣斂入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太極勁是骨頭勁”。

王宗嶽《十三勢歌》傳承錄(3)“勢勢”與“總勢”

武禹襄《十三勢說略》

意為輻,所以氣勢圓滿也。氣勢全憑意的支撐作用,而十三勢的每一勢都是同時存在的,“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且周身處都是十三勢,“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實”(同上),而這一切“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同上),是以每一動都必須提起全副精神,用意無微不到,精神貫注,八面支撐,才能氣勢鼓盪,圓滿無缺。

氣為輪,所以氣勢騰挪也。騰挪是指氣勢在動態變化的每一瞬間都毫無缺陷,圓轉無滯。這裡的氣,不是透過口鼻呼吸的空氣,而是具有質量、能量和資訊的真氣(炁),在武術實戰中具有瞬間決勝的強大技擊威力,故曰騰挪閃戰。

學太極拳達到氣勢騰挪的境界後,走架打手的每一瞬間都是十三勢同在,並處於自動化程式,十三勢“因敵變化示神奇”,而“忽隱忽現”(王宗嶽《太極拳論》),“如置球於平坦,人莫可躋攀,強臨其上,向前用力後跌,向後用力前跌……得此一譬,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理,可盡人而明矣”(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待續)

王宗嶽《十三勢歌》傳承錄(3)“勢勢”與“總勢”

武禹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