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經》的方法:以辭取意,唯變所適,集思廣益,以名取意

讀《易經》的方法:以辭取意,唯變所適,集思廣益,以名取意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以事取意,以辭取意

《易經》立卦以其類名,以其事類來命一卦之名,但是卦辭裡通常又是採用接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事來講故事,《易經》講的日常生活故事,有些是古代生活中的故事,比如說打獵,什麼田無禽,比如開荒,什麼不菑畲,有些故事,從易經成書到現在都沒有變過,比如需卦講的飲食之道的故事,鹹卦講的少男少女的故事,恆卦講的長男長女夫婦的故事,大過卦講了棺材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卻不是卦意的全部,這是我們讀易經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比如說鹹恆兩卦,雖以男女之道分別為喻,鹹恆兩卦卻不僅僅只是男女之道。鹹卦之卦意實際為天地萬物相感之道,恆卦之意實際為天地萬物恆之道,我們不能因為卦辭、爻辭、彖辭、象辭等等,這些文辭裡出現的故事,就以為這個卦就是講這一件事情而已,那就真成了一孔之見了,就真成了盲人摸象,摸到一隻耳朵就以為是大象,卻不知道耳朵只是大象的一部分而已,耳朵遠遠不是大象。

讀《易經》的方法:以辭取意,唯變所適,集思廣益,以名取意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易經》文辭裡出現的故事,以貼近日常生活之事為喻,以貼近日常生活之事打比方,只是這樣講故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但聖人在《易經》裡講的故事卻不僅僅為了講故事而已,要好好想想的是,聖人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聖人的言外之意是什麼?也就是聖人立卦之意是什麼,這個才是我們讀《易經》時,最重要的點。得卦意,才是讀《易經》最重要的點。

所以當我們讀到《易經》卦辭、爻辭、彖辭、象辭等等,這些文辭裡出現的故事的時候,要學會舉一反三,真正的去理解聖人作《易》,聖人立卦之意,切忌執一,切忌拘泥一隅不放,以為那就是全部,要牢牢記住《繫辭》裡面說的,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其實,《易經》這種講故事傳意的辦法,一直到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在用。不僅我們在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的人也在用,比如非洲的一些部落,到了夜晚,燃起一堆篝火,部落的人圍在一起,長者講個故事,大家一起聽,聽完了,大家一起圍著篝火跳舞。

但聽故事的人,有些也就聽聽故事,有些是故事也聽了,講故事的長者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長者講這個故事的用意,也聽進去了。希望我們都不要成為那個只在意故事情節,而不在意故事情節背後的意思的人。

讀《易經》的方法:以辭取意,唯變所適,集思廣益,以名取意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讀《易經》,透過易經文辭裡講的故事,貴在得其卦意,但是這個卦意卻難得,對卦意的解讀甚至會引起所謂的門派之爭,往往各執己見,爭論不休,《繫辭》裡也提到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易經》卦意的理解,為什麼容易引起各執己見,爭論不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狀況呢?其實這很簡單,因為每個人的出生環境不同,成長教育的環境不同,長大以後,各自的工作職業生活經歷不同,所遇見的狀況不同,所得到的生活感悟也不同,個體差異,造成了對《易經》卦意理解有差異,這不很正常麼?所以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可不必覺得奇怪。反而要好好

去對待、包容這種差異,為這種理解上的差異去爭論,就更不可取。

那難道聖人之意就真不可得嗎?有什麼辦法去得聖人立卦之意呢?

除了我們要會看故事,聽故事,又不僅僅只會看故事,聽故事以外;博採眾家之長,集思廣益也是一個辦法,不管什麼象數派、易理派、算卦占卜派,其實都是《易經》象、數、辭(理)、佔之一角,都不是《易經》的全部,合起來,也許才是《易經》的全部,之所以說也許,是因為《易經》實在是廣大精微,彌綸天地,不敢妄下斷言。

讀《易經》的方法:以辭取意,唯變所適,集思廣益,以名取意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博採眾家之長,集思廣益

除以上兩點,還有一個讀《易經》時,得卦意的小竅門,私意以為,卦意之關鍵主旨所在,在其卦名,一卦之名,雖大多隻有一個字,少數兩個字,但這些字,卻是以類取名,以天地間之事類取名。

天地間,有其事,必有其道,因此,以事取名,以事類取名,也就可以理解成以道類取名,得其名,悟其名,悟其道,得其道,得其意,可得其卦意,得其卦意,可忘其象,可忘其辭,可忘其事,可忘其故事。

易有三易,不易,變易、簡易,以卦名取卦意,是不是也算得上易之簡易呢?以卦名取卦意,是不是可以算是大道至簡,以簡御繁呢?待諸君細探,更弘精義。

感謝閱讀

!!!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生弘毅

讀《易經》的方法:以辭取意,唯變所適,集思廣益,以名取意

【野闊文化】易經真的很容易 曾仕強著 百家講壇易經入門書 曾仕強全套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