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東祭孔服飾形制遵循禮制,但也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

明清山東祭孔服飾形制遵循禮制,但也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獻官的祭服形制和朝服相同,赤羅衣的形制為交領、大襟、右衽。衣長118cm,通袖長250cm,領寬13cm,袖口寬73cm,腰寬62cm。其中領、襟、袖和下襬,由I、H、D、G構成,均飾有四寸寬的青羅衣緣,青緣寬15cm。

明清山東祭孔服飾形制遵循禮制,但也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

赤羅衣由4幅衣片組成,即:A、B。前衣片與後衣片通裁。領子I用斜裁,縫製在衣片上。前衣片腋下有兩個寬約8cm褶襉,並綴有下襬接片F。衣襟G與左衣片縫合,並繫帶於右腋下用於固定。袖片C與袖緣D分別與左右衣片A和B拼接。衣身納褶,餘量繞於身後。赤羅裳,裙長89cm,腰圍129cm。

明清山東祭孔服飾形制遵循禮制,但也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

由兩幅裙片組成,如A和B。綴以腰頭C。每幅裙片用兩片面料相互重疊縫製,分別由8個褶襉,每個褶襉均大而疏,裙片在腰部中間無褶。明代赤羅衣裳為“上衣下裳”制,以“上紅下紅”的顏色寓意“和”。清代山東舞生祭服為紅色素地、無暗花、無裝飾。祭服蘊含禮服的性質,莊嚴肅穆,以示虔誠。款式為圓領、大襟、右衽、窄袖、直身、四開裾長袍,它取代了明代祭孔服飾的寬衣大袖,頗具清代服飾特徵,如圖4-26、4-27。

明清山東祭孔服飾形制遵循禮制,但也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

其形制結構採用上下通裁,左衣片A、C前後相連,右衣片B、D亦如此。袍服背後衣片縫合,左前衣片B與門襟G縫合,下襬衣角I與右衣片拼縫。領襟未涉及“順襟”、“錯襟”,而是採用無鑲邊並用衣身相同面料滾領口,與盤扣搭配,如圖4-28。透過對明清山東婚服、喪服、葬服和祭服中的袍和襖的形制特點研究發現,禮服均採用“上下通裁”的方法進行裁剪。

明清山東祭孔服飾形制遵循禮制,但也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

即:袍服前面衣片與後面衣片以及袖子透過一塊布幅進行裁剪,中間不分開,完全沒有省道的設計,且前後對稱,左右也對稱,裁製後的布片呈現出平面“十”字型,沒有任何接縫,因此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布片的完整性。“十”字型平面結構,是古代服飾所普遍具有的基本形態特徵,它嚴格遵從中華服飾的典型結構。不力求展現身體的自然立體之美,而是以衣裳自然懸垂的線條代替人體本身的曲線。

明清山東祭孔服飾形制遵循禮制,但也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

它與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互相依存,保留了中國古代講求含蓄、古樸,飄逸,這種內斂與含蓄也是中國古代服飾禮儀思想的表達。儘管民族更迭,朝代轉換,“十字型”平面結構的古老基因歷經千年,堅韌的傳承著。這一具有歷史傳承和結構一致的特點,將古代服裝形制推向極致也送入了歷史,成為明清山東禮儀服飾結構最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