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一部插敘式的青春愛情故事。始於現實,終於人性。彩色片段是歷史,黑白片段是未來。好的是這部電影裡沒有中國青春電影中容易出現的淫亂、墮胎、車禍、吸毒等一些奇怪的青春理念,作品內容很真實。不好的是邏輯不嚴謹和瑪麗蘇式的臺詞略多。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為什麼叫始於現實?很簡單,女主方小曉和男主林見清的愛情就是緣於“現實”的妥協。這個現實就是,女主在地震局博士和國企幹部的兩位前任的愛情中失敗,於是退而求其次選擇了男主。而男主的現實是不是基於他的可選擇性太少而選擇的女主呢?這個沒有表述明確。

為什麼叫“退而求其次”?其實從全片中第一個新年許願就知道,小曉的願望是「嫁個北京人,衣錦不還鄉」所以男主一開始就不在她的選擇範圍內。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那時候的小曉很單純,想要什麼就說什麼。後來她也很努力,透過網路認識了地震局的博士,透過賣軟體認識了已婚的國企幹部,但都失敗了。於是在情感脆弱的失戀時刻,以一場情感安慰後的做愛開始了和男主的感情糾葛。

其實女主和男主、博士、國企幹部談戀愛都不難,難的就在於結婚這個行為。愛情不等於婚姻,在中國尤甚。正如電影開始時第一桌年夜飯上某個三姑六婆的“過來人”說的那樣「結婚要先摸清對方是什麼背景什麼來路,要祖宗八倍地查」。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結婚是一種國際通用的契約行為,在中國你和某個人結婚,就代表著你要和那個人的所有社會關係總和都產生關係,《孫子·謀攻》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你查的越仔細,對於婚後的風險評估會越健全,起碼有更多的思想準備。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所以博士的家庭註定不會接納父母離異、家庭窮困且沒有讀過大學的女主,而女主對於男主的選擇也是基於之前的“足夠了解”的前提下,於是把嫁個有錢人的願望變成了嫁個“可能變成有錢人”的人,這屬於延時滿足。擇偶中的選擇“潛力股”都屬於這樣的一種行為。

為什麼說終於人性?小曉的工作由賣軟體換到賣房產之後,和男主的生活相比之前有了一定的穩定。於是小曉開始貪戀愛情,林見清也在逼仄的生活中得以喘息,有了網上認識其他女孩子的貪婪。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貪慾是人性中最常見的,無論是七宗罪還是五頓使,都有它的身影。與此同時,小曉還因為林見清沉迷遊戲的怠惰而懷疑自己的選擇在未來的可兌現性。

很多時候人性都是真實存在又無法逃避的。

比如男人要求女人忠誠,女人要求男人能給予安全感。這是人類在幾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刻在DNA中的理念。雖然性可以不包含愛情,但是愛情中往往離不開性,性涉及繁衍,繁衍緣自精子與卵子結合成受精卵。男人的一次射精往往包含數億精子,但女人的一生中能排出的卵子只不過幾百個。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精子爭奪卵子,彷彿人類爭奪資源一樣。能不能爭取到資源具有不確定性,因此也難免會有親子不確定性,所以男人要求女人忠誠。

同理,卵子在面對幾億個精子時,肯定會選擇最優質的一個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女人對男人有著更高的要求。這也比較容易解釋「出軌」這種行為,一方面是男人透過廣散網來增加精子在資源競爭中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卵子在增加自己的可選項。女生們寧肯做高帥富的備胎,也不肯接受屌絲的行為,從基因上保證了人類的進步。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很多人問後來男主有車有房已經算是女主最初時想要嫁的那類人了,為什麼女主還是離開了?因為大家貪戀的東西不一樣了。我常說“精神追求應當是物質追求得到滿足後的自然反應。而不是在現實受挫後去尋求的安慰劑。”對於“滿足”的程度是因人而異的。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小曉在“退而求其次”的過程中,漸漸明白什麼是自己想要的,而林見清沒有,一直沒有。林見清同學會宿醉後和小曉的那次車內爭吵時沒有,在買房後因為決定其父親的生活方式而與小曉爭吵時還沒有,在結婚後再次遇到小曉在酒店裡猶豫要不要約一發前任炮時依舊沒有。正如當下很多人一樣,窮極一生都沒搞懂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女主和房子,哪一個才是男主想要的?我覺得是後者。因為前者得到的太容易,成本低的東西,就容易不珍惜。這也是人性。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女主想要的是什麼?我覺得是一個家。因為女主小曉父母離異,所以她渴望一個完整的家。一個家需要穩定,所以她曾不斷嘗試嫁給有錢人來保障自己未來的家的穩定。

後來她看透了男主,知道他給不了自己一個家,所以選擇了離開,雖然小曉一直愛著見清。正如電影結尾處“後來的”他們再次相遇時說的那樣「你一點都沒有長大你知道嗎」「你一點都沒有讓我刮目相看」。

世界就是如此。每個人的過去都無法改變,導致現在被決定,最終未來也基本被確定。一個人太容易被人看穿,便會缺乏興趣。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不過容易看穿也就容易掌控,很多傳統的男女,正是需要這種易於掌控所帶來的安全感。可惜,方小曉不夠傳統。引人探索的撲朔愛情似乎和前面提到的「結婚要先摸清對方是什麼背景什麼來路,要祖宗八倍地查」正好矛盾。中國人的愛情和婚姻恰是這樣的悖論。

林見清的結局很容易被人猜到,正如小曉說的「一眼就看見未來了」。而方小曉呢?我不確定。她說自己結婚了,過完年要搬到美國去,買了一個大house。我覺得經濟艙、沒有紅色跑車、把(我錯過了你)說成(我想你)等都在暗示「剛分手了一個假洋鬼子」這句才是真話。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但我希望,我的推斷是錯的。

電影最後,林見清的父親給小曉的信裡這樣寫道:「緣分這事 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

此生不負,可能是我們對愛情最終的追求。有多少情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戀愛或結婚狀態下,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沒有過任何對對方“不忠”的想法?我想林見清的父親做到了,無論是怎樣的背景下。

克服人性中的不忠我覺得需要理性和道德同時具備。沒有理性的道德,人性的善惡兩面太容易在衝突與積累下潰不成軍,有了理性的道德,便會計較成本,顧及聲譽,清楚選擇,發現美好。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無論當初的愛情多麼美好,我們都會改變,想要此生不負,我們都需要不斷地自我成長,並且理性地發現彼此的方向性,在求同存異的道路跟上對方前進的步伐。

雞湯式的愛情,在現實中是不存在,愛情也承擔不起成為解決人生難題的萬能鑰匙。當今的中國社會,婚姻這項契約在我看來越來越像兼併和收購行為,倘若兩個人之間的愛情無法產生協同效應,合理配置資源,那麼愛情走不到婚姻的層面,也是無可避免的。

《後來的我們》始於現實,終於人性

當然感情是個很大的課題,無法隻言片語道盡。我的這片影評也只是希望可以成為一些人正視人性,思考情感出口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