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了,要立刻停止瑜伽練習,還是繼續?

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可能讓人產生疼痛感,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受傷了。練習瑜伽之後,我會有意識地區分“受傷”與“疼痛”,或者說我不會把所有的“疼痛”都叫做“受傷”,因為“疼痛”分好壞,好的“疼痛”屬於我們練習中的必經之路。

這次跟超強感受型選手Vicky聊了這個話題,她的“受傷”經歷很豐富,儘管我更願意稱之為她對於“疼痛”有頗多領悟。

在練習瑜伽之前,Vicky的身體出了一些小狀況。由於之前長時間伏案工作,她的肩頸和腰椎都有不同程度的勞損,晚上睡覺不能側躺,若是平躺,會因為腰椎問題壓迫到坐骨和腿部神經,就只能趴著睡,有時候睡到半夜必須起來坐著,那種痛苦不堪回首。

再加上Vicky屬於軟妹子,身體力量本就不足,產後修復也沒有做好,核心肌群力量也很弱,一上來練的就是阿斯湯加瑜伽,可想而之,她在入門階段會有點煎熬。她說,手腕是最先有疼痛感的部位,左右兩邊的手腕都會痛,左邊更痛一些,因為左手比右手更沒力。

面對疼痛,她的做法是慢慢去適應它。

那時,Vicky的啟蒙老師很注重細節,會讓她們在練習時把手指張開,刻意把虎口的位置按下去。這樣練習之後,她手腕的疼痛慢慢減少了。可是,在阿湯的口令課上,她發現跟上老師的口令很吃力,若是倉促往前跳、往後跳,她的虎口位置會不自覺地掀起來,壓力會全部集中在手腕上,疼痛感又會再次來襲。為了讓手腕免於更多不必要的壓力,沒有別的辦法,她只能特別留意虎口位置。

由於身體比較軟,一開始接觸輪式時,Vicky基本可以輕鬆推起,但是她的脊柱靈活性不好,到了練習深度後彎的階段,比如上下輪,她的劣勢就凸顯出來了,最直觀的感受是,“我之前都感覺自己是在煉獄,開啟髖關節與靈活脊柱的練習,會刺激到病痛部位,即便是修復性的疼痛也讓練習很難熬。那種疼痛還會刺激大腦的保護,肌肉長時間收緊也會產生痙攣,繼而產生另外一種疼痛。”

受傷了,要立刻停止瑜伽練習,還是繼續?

有段時間,她發現右側腰痛,痛到連正常的輪式都推不起來。

她並沒有立刻停下練習,去看醫生,而是選擇更加細微地觀察自己的身體,慢慢地推起輪式,並用呼吸去感受身體哪個位置最痛,做怎樣的調整時,疼痛感最強烈,再如何調整時,疼痛感會有所緩解。

面對大多數人懼怕或厭惡的疼痛,她的做法很直給,勇於面對,從中培養自己的覺知力。

神奇的是,Vicky竟然找到了自己的痛點與引起疼痛的原因。她發現疼痛是肌肉緊張引起的,而在做上下輪時,她需要先在半空中吊住幾個呼吸,她的右腳沒有踩下去,也就無法使用從右腳後跟延伸上來的那股力,於是就純靠腰部發力,久而久之,右側腰後面的肌肉就愈加緊張。

確定了問題所在,她開始配合著呼吸,去感受和調整發力點,讓自己刻意放鬆右側腰後側的肌肉,同時調動該發力的肌肉,這個方法似乎有效,她的疼痛感有所緩解,但是後來她發現,長久的肌肉緊張,以及沒有得到及時的放鬆,肌肉產生的粘連痙攣已經無法依靠她自己的力量去放鬆時,她會求助於按摩師。做過兩次針對特定肌肉的按摩後,困擾她的疼痛感就徹底消失了。

去年,Vicky還經歷了膝蓋的疼痛。她的髖關節不夠開,做胎兒式會有些吃力,突然練習強度變大後,即從一週自己練習6次一序列(會跳過胎兒式),轉變為一週在阿斯湯伽廣州教室練習6次後,膝蓋便會疼,但是慢慢地,那種疼痛在好轉,她的理解是,

當髖關節的靈活性更好之後,膝蓋的壓力會變小,也會走上修復的道路

閒來無事時,Vicky偶爾會研究一些在網上的小技巧,感覺這樣能讓體式做得更深入。看起來她似乎能在胎兒式中把腳抬得高了一點,讓手更容易穿進去,並因為體式的加深還得意了一小會兒,但這種抬高會超過膝蓋承受的範圍,結果就是膝蓋又出現了疼痛。

這可能是很多瑜伽練習者會碰到的小狀況,大家總是忍不住去搜尋一些小技巧,想去嘗試,之後身體可能會受傷,就要休息幾天,等待身體的康復。可是好了之後,又會繼續尋找新的技巧,這種好了傷疤忘了疼,很像一種惡性迴圈。

幸好,Vicky有所覺察,會盡量控制自己不去刻意追求技巧。

對於練習中的“受傷”或“疼痛”,到底該如何對待呢?我猜這應該是個開放性的答案。Vicky對阿湯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和信念,部分原因來自她閱讀《傳承》這本書的所學,剩下的來自她的親身經歷。

規律練習阿湯以來,她的身體發生了很多向好的變化,她說:“我能安安穩穩的睡覺了,沒有腳麻,沒有腰痛,一覺睡到天亮的次數越來越多了。”於是,她很信任這個練習,也會懷有一探究竟的心態,想看看阿湯到底能給她帶來什麼。當疼痛發生時,她就會優先求助於阿湯,向跟隨的老師求助,若需要時,再搭配其他的治療方法。

對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受傷原因,當事人應該是最清晰的。希望您在瑜伽練習中,少經歷不必要的受傷,同時還能體會到好的疼痛帶給您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