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課題分離,發揮好共情力,打造良性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們定義的共情是指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其實都互為孤島,有時候我們渴望跟別人連結,渴望被看到。有共情優勢的人,能感受到很多人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好像自帶一條隱秘的河道。水流一路承載著你,溫柔地把他帶到別人的島嶼,讓他與別人緊緊相連。

使用併發揮好共情力可以更好地處理各種關係問題,還可以幫助人們發現潛在的商業機會。微信之父張小龍說:“每個產品經理要有把自己切換到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使用者思維是各行各業都非常需要的。

如何更好地發揮好共情優勢?

首先要求我們要共情到情緒,但不被情緒淹沒,消化掉共情所帶來的情緒負擔和情感負擔。就是說無論如何共情別人,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或者說在控制好自己情緒的情況下再去發揮自己的共情力。之前有同事評價說我有時候會急躁,我自己做過反省,也補過短板,比如說閱讀關於情緒控制的書籍。大家也可以自己反省了一下:在某些情境下脾氣不好,是不是我們自己在極端情況下的情緒控制能力不夠。

其次要做好課題分離。我們要在自己的內心中劃出兩個區域,哪些是他的課題?哪些是我的課題?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辨別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區分好是誰的課題後,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開,而不去幹涉他人的課題。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樣會減輕我們自己的人生負擔。

課題分離是我這兩年主要修煉的地方,之前做得不好的地方很多。比如說過度干涉孩子的學習,從“我”出發介入得太多,沒有充分踐行: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好課題分離,導致和孩子產生矛盾,影響自己的情緒,也破壞親子關係。目前我只做引領,在孩子提出讓幫忙的時候才提供適當的協助。這樣做之後矛盾沒有了,和孩子的關係也變得更加融洽了。

前些年剛開始做管理者時,下屬一旦沒有做好,我可能會很著急,按捺不住焦慮的心情,馬上就接手做一部分工作,這樣的事情不斷出現,我就不斷接手,搞得自己很累。這兩年慢慢體悟到怎樣做更好了:時刻關注下屬工作的動態,但絕不輕易干涉,只在關鍵點檢查進度和質量。如果確實出現了問題,更多地是以教練的形式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去年十一放假期間,一個同事自己的工作做得很不到位,我沒有直接出手幫忙做,而是讓同事在十一放假期間每天早上發出他的進度計劃和所要完成的事項,晚上讓他發出當天的工作成果給我檢查,按照這種方法,他在上班前一天完成了工作任務。在後續的溝通中,我對他主要提出了幾點建議:客觀評估工作量的大小,如果在計劃時間內無法完成,要儘量提前提出,以便於增加人手來分擔一部分工作量。自己的工作要自己做。自己工作的結果要自己承擔,自己工作的不良後果要儘量先自己想辦法解決。

最後就是我們各自能做什麼?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好課題分離後,我們就可以真正地以別人的視角來體驗世界,從而能感受到別人真正的感受,發現別人無聲的需求,然後採取有效的行動,去解決問題,達成目標。這時我們沒有僅僅流於表面的情緒,而是真正看到了問題的本質,這才是完整的共情力。

以上是發揮好共情力的幾個具體步驟,可以在具體生活情境中對照使用。但更關鍵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斷修煉。在平時我們就要多做些自我覺察,這會極大地提高我們的共情力水平。就像《非暴力溝通》中所講的那句話“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你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有些共情力高的人,有時候自己在共情中被情緒所淹沒或裹挾,考慮自己太少,考慮別人太多。此類人一定要把握好在共情別人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因為不管我們怎麼努力,都會有討厭我的人,也會有討厭你的人。也希望自己在做到最大共情別人的同時,修煉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

做好課題分離,發揮好共情力,打造良性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