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老年女性患子宮內膜癌,合併腦梗等疾病,醫生成功完成手術

近日,齊魯醫院婦科二區張貴宇主任醫師團隊成功為1位85歲子宮內膜癌患者,在腹腔鏡下行子宮+雙側附件切除術+腹膜活檢術。患者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已順利出院。

該患者85歲,自然絕經30餘年,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陰道流血,量少、質稠、色鮮紅、無血塊、無爛肉樣組織排出;無腹痛腹脹;無水樣白帶;無慢性盆腔疼痛;無頭暈、發熱、心慌、乏力等不適。婦科查體見:外陰發育正常,陰道通暢,宮頸無觸血、稍萎縮,宮體後位、稍小、無壓痛、活動度可,雙側附件區均未捫及明顯異常。

輔助檢查:HPV18(+),TCT(液基薄層細胞檢測)未見明顯異常。盆腔MRI結果顯示:子宮內膜不規則增厚,約1。8cm,區域性浸潤深度>1/2,增強掃描似輕度不均勻強化。提示子宮內膜病變、盆腔及腹股溝略大淋巴結。婦科超聲結果示:宮腔內探及3。6*3。3*2。5cm中低迴聲包塊,邊界不清,部分與宮壁分界不清,內探及較豐富血流訊號。經過張貴宇主任醫師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後,考慮子宮內膜癌可能性大。

患者高齡,且合併冠心病、高血壓、腦梗恢復期、房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下壁心肌梗死、中重度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手術及放化療耐受性差。術前請多學科會診協助充分評估患者病情、手術耐受性及圍術期的處理,經過心內科、麻醉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ICU、神經內科、腫瘤內科及腫瘤放療科的多學科會診,以及與患者家屬的充分溝通,患者及家屬手術意願強烈。常規治療方式應該首先行子宮分段診刮術送病理先檢查,若病理證實為惡性,可進一步行手術治療或直接放化療。由於術前高度懷疑患者為子宮內膜癌,且該患者高齡,麻醉風險高,所以為避免重複麻醉,和病人家屬充分溝通後,實施全身麻醉及腹橫筋膜神經阻滯下行“腹腔鏡下子宮+雙側附件切除術+腹膜活檢”,術後根據病理結果決定是否需要輔助治療。

手術由張貴宇主任醫師主刀,術中見子宮前位,明顯萎縮,雙側附件區未見明顯異常,雙側盆腔腹膜處見多發黃色結節,遂行盆腹腔沖洗送腹水細胞學檢查,後行腹腔鏡下子宮+雙側附件切除術+腹膜活檢,因年齡過高,未行盆腹腔淋巴結清掃術。術中快速病理示:(子宮)高分化內膜樣腺癌,侵及淺肌層。術中切除組織送常規病理檢查。手術順利,麻醉滿意,術中各項生命體徵平穩,術後轉入ICU病房繼續觀察。

患者轉入ICU病房後,行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監護,鎮靜鎮痛下氣管插管接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給予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磷酸肌酸營養心肌、新活素改善新功能、霧化祛痰、靜脈營養、維持電解質平衡等藥物治療。術後1天拔氣管插管撤離呼吸機,序貫高流量氧療。術後第4天,患者神志清醒,精神較好,由ICU病房轉回婦科二區病房進一步治療。術後第6天,患者情況良好,准許出院,出院後可於放療科門診就診,繼續治療,定期複查。

子宮內膜癌在中國居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第二位,隨著高脂、高熱量飲食的增加以及平均壽命的延長,發病率有逐年升高趨勢。約70%的子宮內膜癌診斷時腫瘤侷限於子宮體,屬臨床早期,預後較好。子宮內膜癌的預後與發病年齡、分期、腫瘤的分化程度、病理學型別有關,高齡、分期晚、低分化的患者預後更差。臨床上可將子宮內膜癌分為I型和Ⅱ型(Bokhman分型),I型為激素依賴型,病理型別以子宮內膜樣癌為主,預後較好;Ⅱ型為非激素依賴型,主要包括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癌肉瘤等,預後較差。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放療和化療是常用的輔助治療方式。子宮內膜癌多采用手術病理學分期,需要透過全面分期手術,對子宮、輸卵管、卵巢及淋巴結等進行病理學評估後進行分期。

該病例的特殊之處在於患者年齡大、合併症多、手術風險高,術前經過張貴宇教授團隊的仔細評估、積極術前準備以及全院多個科室的精心合作,使手術得以順利進行。術中仔細操作,術後經過ICU病房及婦科病房的精心護理,患者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通訊員 王潛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