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知識和智慧之間,還要學會一個訣竅,那樣才能收穫

在現代人眼裡,古人都是愚昧的,至少古代的科學水平是很低下的。這個觀點,古代非常低下的生產力就是佐證。

古人的生產力低下雖然是事實,但也不能就此認為他們愚昧甚至愚蠢。

佛說:知識和智慧之間,還要學會一個訣竅,那樣才能收穫

相反,在很多現代科學也暫時無解的問題上,古人似乎並不遜色多少。

就以對未知宇宙的推演來說,古人僅靠肉眼對天體的執行就計算出非常精確的歷法,農曆裡的二十四節氣,海潮的漲落時間,在遙遠的古代,就能具體到分上。

您知道嗎,古代計算這些的人,絕大部分都是“真人”,也就是修行的人。

為什麼“真人”能有如此高的智慧?在他們眼裡,浩瀚無邊的宇宙,和自己的身體其實就是一樣的。

知道了自己的色身這個“小宇宙”執行的規律,掌握了色身的內在變化,就能對未知的宇宙做進一步的分析與探究。

佛說:知識和智慧之間,還要學會一個訣竅,那樣才能收穫

這就是智慧,擁有智慧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者。

但並非所有的智者都能掌握這一規律,這其中還有一個所謂的“福報”決定他們的成就。

有的智者掌握了智慧和福報之間的訣竅,從而讓福報也隨著自己的修行而增加,這就是添福報,但又不是不可能的,因為無常有常嘛。

但也有一些智者,畢生都在鑽研佛法,他們認為掌握了佛法就是智慧,就能獲得福報,這顯然是不對的。

這也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形而上學,如果只是單純地掌握佛法這些知識,卻不知道如何實際運用,這就無法開拓自己的智慧,也更勿論增添福報了。

佛說:知識和智慧之間,還要學會一個訣竅,那樣才能收穫

禪宗曾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也就意味著,智慧從哪裡來?它不從書本里來,書本上的知識死硬的知識,還遠不能成為智慧。

真正的智慧,是色身對知識的機巧運用,如何運用,則一花一世界,完全由智者的“心”去決定,有很大的偶然關係。

很多人對福報也不甚了了,但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想要開悟的話,福報具足才是基石。

如何開啟自己的智慧?佛家認為,一個人如果能積善無量,就能開啟智慧之門,而積善無量顯然需要一個人發自內心地去實施。

佛家還認為,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佛說:知識和智慧之間,還要學會一個訣竅,那樣才能收穫

想要開啟自己的智慧,那就要掌握一個訣竅,而這個訣竅和死記硬背知識沒有必然關係。

因此,佛法浩瀚如海,從來沒有一個人能記誦下全部佛法,這就需要“悟”才能達到彼岸。

如何“悟”?

禪宗認為禪定就是主要因素。他們認為,所有的力量都是從“定”中而出,但想要靜就得先“定”,就像六祖慧能所說的“心動、風動、幡動”之間的關係。

佛說:知識和智慧之間,還要學會一個訣竅,那樣才能收穫

真正的禪定,不是在寂靜的空間裡坐下來,這還不能算“定”,如果能在煩惱中靜下來,那才是走到入定的門口。

就像一個農民種莊稼,如果只是賣力地播下種子,也很難獲得好收成,唯有不斷澆水施肥、除草驅蟲,那樣才能獲得豐收。

佛說:知識和智慧之間,還要學會一個訣竅,那樣才能收穫

而“真人”的修行就是這樣,他們不但從書本獲得知識,這頂多算是播下種子。他們同時還堅持禪定,就相當於把心中那塊智田裡的雜草除掉,從而開出智慧之花,結下智慧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