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代同姓之間為何不能通婚

古人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說的就是有關婚姻方面的禁忌,蕃是繁盛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同姓男女不能通婚,否則子孫後代不會繁盛。很多人看到這句俗語之後,可能都會產生一些疑問,為什麼同姓人不能結婚呢?這本根不符合常理。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古語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代同姓之間為何不能通婚

古人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思就是說若夫妻之間是同一個姓的,他們極有可能就是屬於同一個祖先,這樣的兩個有血緣關係的人生下來的後代,容易夭折。

這句俗語出自《左傳》,“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說的是晉文公重耳的故事。從這段話中可以得知,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同姓不能通婚的習俗。

古語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代同姓之間為何不能通婚

並且這種習俗也是,繼承於更久遠的時代。深挖這句俗語背後的含義之後,就會發現強調的,並不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婚姻,而是說同宗同族的近親婚姻,這樣理解就解釋得通了。

這其實就是再一次重申了,同姓男女不能結婚的婚俗。一般認為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同姓不婚”的規定。但自秦漢以後,姓與氏混為一談,這個規定就就被逐漸淡化了。

古語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代同姓之間為何不能通婚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一代不如一代,那麼這個家族就會慢慢消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所以才會規定“同姓不婚”。這也就是俗語“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所要表達的內在含義。

這就是上面有提到的,姓是來用來區分血統的,而氏則是區分男子所屬的宗族。古代男性往往是宗族的代表,氏可以變化,而姓氏變不了的。

同姓不通婚的原因

古語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代同姓之間為何不能通婚

通常同一個姓氏基本都是表示這兩人是屬於同一個家族,由於倫理關係的影響,在當時同姓就認為是同一家族,無論是否存在血緣關係,都一律不能聯姻。

但是按照古代婚俗來看,“同姓”後來多代指同宗同族,所以同姓不婚說的就是,有血緣關係的男女,絕對不能結婚。實際上隨著文明時代到來,這種所謂的同姓不通婚,逐漸變成了大家熟知的近親不能結婚。

古語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代同姓之間為何不能通婚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開來講的,不像現在,姓氏指的就是姓。在古代姓氏代表血統的來源,而氏則用來區分族的歸屬。所以同姓的男女雙方聯姻也就慢慢被人接受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規定,主要是因為同姓男女,一般都會擁有同一個祖先。他們之間有血緣關係,結婚之後生出的後代,往往都會出現身體比較弱的情況。

古語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代同姓之間為何不能通婚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認為同姓通婚,對繁衍後代的危害特別大。所以古人在結婚的時候,都會選擇非同姓或非同族之人。可以看出古人對同姓不通婚非常在意。

古人的“同姓不婚”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由於各族、各地之間交流不暢,為了保證氏族能更好的發展而產生的,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隨著民族大融合的程序,它也逐漸的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