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檢科溫馨提示】你瞭解頸動脈斑塊嗎?

你瞭解頸動脈斑塊嗎?

【健康體檢科溫馨提示】你瞭解頸動脈斑塊嗎?

一、頸動脈斑塊怎麼來的?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近年來頸動脈超聲檢查普遍開展,很多患者被發現存在頸動脈斑塊。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體檢報告中,很容易見到“頸動脈斑塊形成”、“頸動脈硬化”、“頸動脈內中膜增厚”、“頸動脈狹窄”之類的字眼。

有調研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率越來越高,這是血管的一種正常反應。我國40歲以上人群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是40%,60歲以上人群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是90%。

二、頸動脈斑塊是如何形成的?

年齡是不可干預因素。頸動脈斑塊在30歲左右就開始生長了,到了40歲左右斑塊會明顯增大、增多,而到60歲左右,體檢沒有發現1個動脈硬化斑塊的人就寥寥可數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斑塊伴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加重,不同個體斑塊形成速度不一,這是個體化。

通俗地說,水在水管裡流動,時間長了,水管壁上會沉積了大量的水垢。頸動脈就像「水管」,我們的血液長年在血管裡不停地流動,那麼血液裡的一些脂質成分,就會緩慢地沉積在血管壁上,而頸動脈斑塊就是血管壁上的水鏽和汙垢沉積,時間久了會導致血管狹窄堵塞。

頸動脈斑塊大多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管內皮損傷是基礎,多數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關係密切;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菸、肥胖、缺乏運動、熬夜等也會加速血管內皮損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它放射治療的合併症、血管炎、夾層、肌纖維發育不良等是少見的原因。另一個原因是頸動脈起始部存在明顯分叉,血流變化較大,內膜受到的衝擊壓力較大,此處血管容易損傷,斑塊也比較容易生成,造成狹窄或堵塞。血管斑塊,就是血管上的水垢。血管內皮受損後,血液中的脂質成分入侵併沉積在內皮下,巨噬細胞吞噬脂質後變大形成“泡沫細胞”,泡沫細胞堆積而形成斑塊,讓血管壁變硬、變厚,同時讓血管越來越狹窄,最後可能會把血管逐漸填滿,甚至閉塞!

頸動脈斑塊首先與年齡有關,其次頸動脈斑塊主要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

三、頸動脈斑塊的危害有哪些?

頸動脈是負責向大腦供血的血管生命線!位於頸部,體表可及,也與大腦密切相關的淺表大動脈,也是人們瞭解腦血管健康的一個視窗。頸動脈是血管健康的風向標,與大腦、心臟危險性密切相關。那麼,頸動脈斑塊一定會導致腦梗塞嗎?

我們按直覺一般會這樣想,頸動脈斑塊造成血管狹窄了,血液流通不順暢了,腦血流會相應減少,自然會引發身體出現許多的不適感,比如說會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患者會經常將動脈狹窄與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關聯起來,但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頸動脈斑塊產生影響取決於兩個方面。

1、第一方面是狹窄程度。頸動脈斑塊會造成狹窄,但通常50%以下的狹窄不會引起腦血流的減少,甚至嚴重狹窄和完全閉塞也不一定會引起腦血流的減少;另外一個變數是側支迴圈的代償,只有當狹窄程度嚴重,而側支代償較差時,才會出現腦供血不足,並引起相應症狀。當頸動脈狹窄程度不嚴重(不超過70%)或側支代償良好時症狀一般不明顯,甚至無症狀。

2、第二方面是斑塊的穩定性,是否為易損斑塊。

頸動脈斑塊一定會造成腦梗塞嗎?答案是否定的。60%以上腦梗塞是頸動脈狹窄造成的,也就是說頸動脈狹窄是腦梗塞發生的主要原因,但頸動脈斑塊狹窄並不一定導致腦梗塞,只有少部分頸動脈斑塊患者最後會因此而出現腦梗塞。

頸動脈斑塊除了造成狹窄外,另一個危險是斑塊在不穩定狀態時可以脫落,導致遠端腦血管的閉塞,造成腦梗塞。斑塊的穩定性決定其最後的結局:a。穩定斑塊可退化,保持穩定,或在幾十年時間裡緩慢生長直到可能引起狹窄或閉塞。b。不穩定斑塊像一個破壞了的菜花,易發生自發性糜爛、裂紋或破裂,在血流的衝擊下,就可能會脫離血管,在不穩定斑塊引起狹窄之前即可引起急性血栓形成、血管閉塞和梗死。

無栓子,無梗死。

無斑塊脫落,無梗死。

無不穩定性斑塊,無梗死。

頸動脈斑塊可以預測未來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程度。頸動脈斑塊是一種未病,我們必需重視它。

這需要對頸動脈斑塊進行全面的檢查:CTA、MRA和DSA檢查,以及頸部超聲和斑塊MR檢查。對斑塊的狹窄程度與易損性確定,直接決定了治療方式,包括:他汀,CEA和CAS等。

所以,發現頸動脈斑塊,不用過度恐慌,但是要引起重視。

原標題:《【健康體檢科溫馨提示】你瞭解頸動脈斑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