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型別電影,正在成為一個不可觸碰的“雷區”

體育型別電影,正在成為一個不可觸碰的“雷區”

鄧超和俞白眉這對搭檔有點不信邪。聽取一片罵聲之後,他們又一次聯合執導,想要摘掉“爛片之王”的帽子。

他們更不信邪地選擇了體育題材。陳可辛已經為他們踩過雷了,《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就遭遇了各種非難,《獨自·上場》(原名:李娜傳)上映更是遙遙無期,自殺青後漸漸沒了訊息。

不信邪的鄧超、俞白眉選擇了中國乒乓這個寫實題材。與《奪冠》、《獨自·上場》坎坷的命運相類似,《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也經歷了兩次撤檔。它的命運恐怕很難如片名那般上演絕地反擊了。

熟知娛樂圈內情的媒體同行介紹了《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兩次撤檔的緣由:原計劃大年初一上映的該片遇到了來自體育系統的不利反饋,角色的名稱被迫進行了修改,也需要重新配音。因此,《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只能延期至大年初三上映。錯過了絕佳的上映期,它在排片方面遇冷,被迫再次撤檔。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講述的是1995年天津世乒賽的往事。中國男子乒乓球隊在蔡振華的帶領下奪回斯韋思林杯的經典反擊。

鄧超飾演的是中國男乒主教練原名叫蔡新華(蔡振華的諧音),後來被更名為戴敏佳。其他如馬文禾(馬文革諧音)、黃濤(王濤諧音)、劉國亮(劉國樑諧音)也都被改成和現實中的人物八竿子打不著的化名。

體育型別電影,正在成為一個不可觸碰的“雷區”

今天的你我只不過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奪冠》也經歷過被迫更名的尷尬,最終除了郎平外,袁偉民、陳忠和以及所有其他老女排成員都被隱去了名字,讓影片變得不倫不類、清湯寡淡。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可能預料到了會重蹈覆轍,在取片名的時候沒有選擇“中國乒乓”而是加上了一個字尾。主人公也都取了諧音,從而避免引起現實中的人物反感,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即便如此,《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仍然掉進了坑裡。

我還沒有機會去看這部體育型別的電影。但對於天津世乒賽的往事仍歷歷在目,自此之後知道了斯韋思林杯、考比倫杯,對丁松的削球打法印象深刻,甚至還收集了好幾套這屆世乒賽的郵票。

老體育迷對於這段往事自然如數家珍。即便年輕的體育迷,百度一下也能夠對它有全面的瞭解。其實,偏寫實的體育題材用化名已經有點畫蛇添足。索性第一個版本的名字指向性很明確,也不會引起體育迷的觀影障礙,反而是最新版本的角色名字會讓觀眾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可以預見,如果沒有來自外界的壓力,《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沒有任何道理自找沒趣調整角色的名字。牽一髮而動全身,配音和字幕都需要進行全面的調整,工作量可想而知。《奪冠》也因為去掉了很多重要角色的名字從而導致配音與口型不匹配,嚴重影響了觀眾的觀影體驗。

從名字就能看出來,《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註定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主旋律影片。它本來就是為當年那一批國乒將士歌功頌德的影片,料想不會引來體育界莫名的壓力。《奪冠》何嘗不是呢?照樣承受著來自體育系統內部巨大的壓力。

體育型別電影,正在成為一個不可觸碰的“雷區”

寫實的體育電影來源於真實的體育賽事。事件本身可能戲劇張力十足,但結局對於觀眾來說毫無新鮮感,影片的衝突主要來自虛構。畢竟那些真實發生過的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更是無從被搬上熒幕。有虛構就有可能引發當事人的不滿,在《奪冠》上映之前,坊間廣泛流傳一封陳忠和的反對信,此信真偽難辨,但最終呈現出來的事實就是黃渤所飾演的陳忠和這個角色在電影中被虛化了。

同樣是體育寫實類題材,《國王理查德》在去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卻大放異彩。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老威廉姆斯將兩個女兒培養成大滿貫冠軍的故事。儘管大小威姐妹在這部電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電影中的老威也並不完全是偉光正的形象,也呈現了他自私、霸道、雞賊的一面。這樣立體的人物更加可信,也更能打動人心。

中國體育界的英雄們卻太愛惜自己的羽毛了。很多所謂的英雄們在私底下的蠅營狗苟更為人不齒,但出現在公眾面前的自己——哪怕是電影中虛擬的形象——也必須毫無瑕疵,不能引發自己的任何不適。

他們的形象又與民族榮譽、國家象徵長期捆綁在一起。這未必會幫助個別所謂的英雄們樹立更高的道德標準,反而讓他們有了無與倫比的道德包袱。別說有娛樂大眾的自嘲精神了,性格描寫得極端一點都會遭到猛烈抨擊。

這就讓中國體育這個影視劇的富礦成為了無人開採的禁區。體育題材如果脫離了寫實,純粹走架空路線,難以讓體育迷產生代入感。此外,這對於編劇們考驗極大,畢竟體育題材門檻非常之高,行外人無法閉門造車。

相對來說,寫實的體育題材難度較小,事實框架就擺在那裡,只需要往裡面注入戲劇衝突、人物性格即可。但是中國體育又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領域,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業,裡面陰暗面絲毫不比其他行業少,卻對外始終要保持一個光鮮的形象。

在全球範圍內,體育類題材無論是紀錄片,還是寫實類影視劇,都越來越受歡迎。但是中國體育從來都是禁區,甚至可以說是雷區,即便想要歌功頌德,也很可能拍馬屁不慎拍到馬蹄子上。體育英雄們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至於想拍《中國足球之反賭風暴》、《中國舉重之反興奮劑疑雲》、《中國游泳之砸尿樣風波》,則更是想都別想,歌功頌德都如此之困難,遑論揭露中國體育之陰暗面了。

陳可辛在拍攝了《中國合夥人》和《親愛的》這兩部取材於真實事件的寫實電影后,口碑、票房雙豐收,本來寄希望在民族主義熱情高漲的當下靠《奪冠》和《獨自·上場》兩部體育題材電影再攀高峰,結果卻先後遭遇了滑鐵盧。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的命運暫時難下定論,但想要絕地反擊可能比中國足球再次衝進世界盃更難。陳可辛已經掛印而去,鄧超、俞白眉則在彷徨中等待著命運的審判。對於其他導演們,規勸你們一句,別碰體育題材的影視劇,有多遠走多遠,既然創作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