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炒雜碎到料理包:百年互鑑,未來的中餐業會“進化”成什麼樣?

編輯:張一天

華輿訊 綜合報道 如果說百年前,在北美生根發芽的中餐業者邁出了中餐標準化的第一步,那麼當代中國廣闊的市場和發達的網際網路行業,則將餐飲的工業化與資訊化推向了新的高度。

炒飯、雜碎,因地制宜開啟中餐標準化

近年來,美國的中餐行業呈現不斷萎縮之勢。

據美國僑報報道,2019年的北美餐飲展上,多家來自中國大陸的餐飲企業參展,向當地中餐業主推銷各種標準化的中餐,譬如各類標準化的川菜配料、中央廚房製作半成品,配送至餐廳加工上菜的解決方案等等。

美國僑報援引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北美華人移民普遍向更高階的就業領域集中,讓傳統中餐,尤其是依賴中餐資深廚師的高階中餐在人力資源上捉襟見肘。

新一代華人餐飲業主甚至更加青睞如日式、泰式等其他國家風味的餐廳。

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大陸的中餐標準化經驗確實會是拯救北美中餐業的一劑良藥。

不過,百年之前,北美的中餐業者其實才是邁出中餐標準化第一步的先驅者。

19世紀後期,北美的中國移民不斷增多,開中餐館成了新移民青睞的創業專案。

經過與當地人口味的磨合,北美中餐業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的打法:

從炒雜碎到料理包:百年互鑑,未來的中餐業會“進化”成什麼樣?

▲紙盒、炒麵、幸運曲奇,這是很多美國人認知裡的標準“中餐”。(電視劇《生活大爆炸》劇照,圖片來自豆瓣網)

蟹角、春捲之類點心做前菜,可以大批次製作分裝的炒麵、炒飯提供碳水,橘子雞(orange chicken)、炒雜碎(chop suey)之類靈活使用當地食材、醬汁的炒菜做主菜,再用日式煎餅的技術做成“幸運曲奇”,使之成為一種廉價、耐儲存又有特色的餐後甜點,讓一頓廉價的快餐有了正餐一樣的儀式感。

這些標誌性的北美中餐元素從19世紀後期開始陸續出現,到上世紀中葉基本成型。

中美關係破冰後,以熊貓快餐為代表的連鎖美式中餐乘勢而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美式中餐。

雖然其口味讓中國人不敢恭維,但其商業模式無疑是成功的。

中央廚房到料理包,中國餐飲業迎頭趕上

新世紀以來,中國本土的餐飲業也在飛速向標準化、工業化的方向發展。

“中央廚房”的模式最初來自於美式連鎖快餐,由品牌自營的工廠製作餐食的半成品,店鋪只需簡單加工就可出餐。

因為美式快餐的烹飪方式比傳統中餐簡單太多,這種模式最初一度被視為是中餐無法學習的。

不過,從最不需要廚師的火鍋開始,中國餐飲業也開始學著建立“中央廚房”。

隨後許多連鎖餐廳發現,統一進行清洗、切菜、包裝等環節,將半成品配送到門店現炒,也能節省大量時間。

2016年,北京一家連鎖烤鴨店高調向媒體曬出了自家的“智慧鍋”。

該企業宣稱,與智慧鍋廠家共同研發了與準成品匹配的智慧炒鍋,可以模擬廚師手藝,將資深廚師烹飪菜品的流程轉換成了計算機語言。

從炒雜碎到料理包:百年互鑑,未來的中餐業會“進化”成什麼樣?

▲北京一家連鎖餐廳展示其“智慧鍋”出餐過程。(當事企業供圖)

據稱,這家餐廳的廚師一個人同時盯8口智慧鍋智慧翻炒,3分鐘就能出8道菜,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大大下降。

此後,隨著外賣行業的興起,中餐“料理包”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生產這類產品的廠家號稱採用食材、配方、熟制方式標準化的工藝流程。

讓餐廳經營者無需廚房、無需廚師就能出餐。

從炒雜碎到料理包:百年互鑑,未來的中餐業會“進化”成什麼樣?

▲網上銷售的“料理包”,一份菜餚的價格甚至能低到4元人民幣左右。(電商網頁截圖)

“影子廚房”也要“明廚亮灶”

今年3月,華人企業家許子祥建立的外賣企業Deliveroo在倫敦金融交易所上市,意味著這家“英國餓了麼”在歐洲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據歐洲時報報道,進入5月以來,Deliveroo在法國的“影子廚房”不斷擴張。

這些由外賣平臺運營,餐飲業者入駐的機構藏身於工業樓宇內,裝置齊全,可以製作從寮國料理到美式漢堡的各國風味;

不設堂食門店,製作餐食直接交給騎手配送。

從炒雜碎到料理包:百年互鑑,未來的中餐業會“進化”成什麼樣?

▲Deliveroo創始人許子祥。(圖片來自Deliveroo)

Deliveroo公司不向使用廚房的餐館收取租金,而是對每一份送出的訂單收取更高的提成。

這種模式可以在大城市寸土寸金的核心區裡,用盡可能小的空間提供儘可能多的餐食,與幾年前中國外賣行業流行的一股風潮頗為相似。

當年,在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間的“外賣大戰”打響後,曾出現不少沒有實體店的外賣商家。

最初是藏身於市井小巷,租用餐廳後廚一兩個灶臺銷售外賣。

後來“料理包”產品變得愈發成熟,甚至有人隨便找個能使用電飯煲和微波爐的場所,燜飯,加熱料理包,打包就是一份蓋澆飯。

不過,之後這種中國版的“影子廚房”又逐漸消失了。

一方面是因為隨著“料理包”產品逐漸為消費者們瞭解,原本十幾元的外賣蓋澆飯顯得價效比頗高,但看到料理包4元一份的批發價後,許多消費者還是選擇直接購買料理包自己動手。

另一方面則是監管體系逐漸跟上。

隨著“低門檻”的外賣線上店遍地開花,輿論對其品質管理深感焦慮。

中國多地的監管部門隨即出臺規定,小於一定規模,沒有實體店,未取得和傳統餐廳同等資質的店鋪不得上線外賣平臺。

因此,“影子廚房”在當下的中國,逐漸發展成了所謂的“共享後廚”:

大商家租賃場地,投資裝置,吸引小商戶拎包入住、合規經營。

前廳堂食區、分揀區、取餐口,後場物料區、洗碗池、溫控櫃等均為共享。

共享後廚的運營商甚至還能兼做外賣品牌的“孵化器”,為入駐商家在尋找供應鏈、建設品牌等方面提供協助。

從炒雜碎到料理包:百年互鑑,未來的中餐業會“進化”成什麼樣?

▲中國一家餐廳中的“明廚亮灶”直播。(中新網資料圖)

而據廣州媒體《資訊時報》報道,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甚至將傳統餐廳近些年流行的“明廚亮灶”引入外賣“共享後廚”。

傳統餐廳往往會在廚房開窗,或是安裝攝像頭在前廳“直播”以示無懼監督。

“共享後廚”則是透過攝像頭,對外賣消費者實時展示食品加工製作過程,使入駐商戶接受社會監督。

從這個角度講,當下中國拒絕“影子廚房”的監管模式更像是一種“看山還是山”的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