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舉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2021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與會專家共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如何保持飛速發展的勢頭,在全新的局面中繼續大展身手,以及作為一個新興巨型經濟體應該承擔的責任。

2021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舉行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生態裡的每一次變化,都預示著大灣區企業在新銳與傳統碰撞中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發展方向。”《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郭宏超指出,創新能力及科技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數字灣區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大灣區包括人才、金融、新基建、科創、教育、交通等多方面,未來的灣區將出現更為豐富的新型生態格局。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創院院長海聞認為,如果中國加入CPTPP,粵港澳大灣區將受益最大,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粵港澳大灣區也是更需要擔當和有作為的一個地區。“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影響在於,更開放的政策將推動大灣區三地的融合和發展;更自由公平的機制將推動大灣區整體的有效增長;更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將推動大灣區企業的創新。”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表示,大灣區是中國推進內外兩大世紀性佈局的基石戰略。粵港澳透過融合發展,尋求資源合理配置,提升效率,釋放更強的動能。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成為中國未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區。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王永中看來,粵港澳大灣區不論發展速度、科技產業集聚、低碳發展水平還是對外開放度、創新的活力都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國家政策對大灣區構成發展利好。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大灣區要在內外雙迴圈當中,基於自身條件,堅定不移地做好“外迴圈”。

期間,嘉賓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最佳化整體發展空間、加強城市群之間的合作、更好配置人員、資金、貨物、資訊等資源、發揮大灣區科技創新引擎優勢、助力於中國經濟對外開放從而與國際金融接軌以及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等議題展開討論。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鬍偉星談到,9月出臺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方案和前海擴容方案,兩個點抓得很準:一是香港,二是澳門,給這兩個特區和內地的融合發展打了強心針,這將成為兩個突破口。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認為,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製造業和國際已經非常融合了。但是服務業層面,還是一塊瓶頸。突破這一瓶頸,將引領中國進一步走向改革開放。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方案和前海擴容方案,非常有意義,將在服務領域起到引導作用。

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談到了晶片,尤其是高階晶片卡脖子的問題。他說,中國是全世界進口晶片、使用晶片最大量的國家。全世界生產的晶片60%銷往中國、60%的晶片消耗在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在中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製造龍頭角色。隨著中國經濟不斷髮展,未來製造業還要繼續引領世界,晶片卡脖子問題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