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海瑞用自己升官的經歷,證明了官場的兩個定律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難得的歷史影視劇,開播以來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筆者也是其中之一。所以筆者就想以自己的文字,來給大家分享一下筆者對這部劇的看法。

今天給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海瑞升任知縣的背後,其實暴露了明朝官員升遷的幾條潛規則。

浙江在推行改稻為桑的國策過程中,因為遭到了地方百姓的阻攔,所以進展並不順利。而嚴黨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完成嘉靖皇帝的命令,不惜下令炸燬河堤。就在九個縣即將被淹的關鍵時刻,最後胡宗憲權衡利弊,選擇把洪水導向淳安縣、建德縣,以此來挽救其他的幾個縣。

大明王朝1566:海瑞用自己升官的經歷,證明了官場的兩個定律

因為這場由人禍而引起的天災,杭州知府、淳安知縣和建德知縣都成為了冤死鬼。雖然說三個人是蒙冤而死,但是杭州知府、淳安知縣、建德知縣三個職位也成了空缺。

改稻為桑依然還要推行下去,而這三個職位直接影響著改稻為桑的推行進度。所以無論是嚴黨,還是清流,對這三個職位都虎視眈眈。

嚴黨想要控制這三個職位,然後快速推行改稻為桑的國策。而清流則想透過這三個職位來幫助浙江的老百姓。最後由於兩個陣營的互相掣肘,嚴黨控制了改稻為桑這一職位,清流控制了淳安、建德兩個縣的知縣職位。

在譚倫的推薦下,海瑞正式出關,擔任淳安知縣一職,他也從教諭正式晉升為知縣。雖說從理論上講,海瑞的晉升符合正常流程,但是背後卻暴露了一些潛規則,接下來筆者就詳細的給大家講講:

大明王朝1566:海瑞用自己升官的經歷,證明了官場的兩個定律

正推薦海瑞的時候,向他們背誦了海瑞寫的一篇《治安疏》。這篇文章因為寫得好,連胡宗憲向嘉靖帝上奏疏的時候也引用了其中的幾句話。足以見這篇文章寫得有多優秀,傳播的範圍有多廣泛。

海瑞也憑藉這篇文章,在大明朝的官場一炮而紅。而從一個人的文字中,往往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思想見解和認識水平。張居正聽完海瑞的文章,馬上就認定海瑞是一個有大才的人,馬上勸告裕王對他委以重任。海瑞也因此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期。

大明王朝1566:海瑞用自己升官的經歷,證明了官場的兩個定律

像海瑞一樣的還有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他也是憑藉自己在理學方面的造詣,寫了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所以才成為了杭州知府的不二人選。

試想一下,倘若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海瑞和高翰文又怎會如此快地得到晉升呢?這些作品,就是他們個人能力的最好背書,也是別人信任他們的一份保障。

大明王朝1566:海瑞用自己升官的經歷,證明了官場的兩個定律

第二,擁有廣泛的人脈

從古到今,人脈永遠是一個人成功必備的加分項。海瑞正是因為有譚倫的引薦,才有機會在裕王的身邊嶄露頭角,才有機會讓未來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知道他的才能。沒有譚倫,估計他還會被繼續埋沒在大明朝的基層,然後終其一生,碌碌無為。

大明王朝1566:海瑞用自己升官的經歷,證明了官場的兩個定律

因為古代同科中試的人,彼此之間都還熟識,所以在未來如果有人飛黃騰達的話,一般都會提攜一下同科好友。按照筆者的推測,海瑞和譚倫應該就是因為參加科舉考試的緣故,所以才得以相識。

大明王朝1566:海瑞用自己升官的經歷,證明了官場的兩個定律

譚倫成為裕王身邊的心腹以後,有了機會的時候,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這位好友,第一時間就把海瑞舉薦了出來。除了海瑞,建德縣知縣王用汲也是譚倫的同科好友,所以他也被一同舉薦。

當然他們之所以被舉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本身就有能力。但是各位讀者不妨想一下,有能力的人肯定不止他們兩個,為什麼機遇就選擇了他們倆呢?人脈在這中間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各位可想而知。

所以說,作為一名明朝的官員,當自己有了優秀的作品為自己做背書以後,如果再有人脈為自己保駕護航的話,那麼加官進爵自然不在話下。放眼到整個明朝官場,像這樣的情況應該也很常見。

以上就是本期筆者對《大明王朝1566》的分析,喜歡這部劇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呀!

第一,想晉升要有拿出手的作品

當時譚倫向裕王、張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