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納雍:把茶葉種到了2300米的山巔

在騌嶺鎮坪箐村,海拔約2300米的山神箐上,山頂最先感知陽光和冰雪。夏秋的陽光,先照到山頂,再下移到山腰。冬天的冰雪,先覆蓋山頂,再蔓延到山腰。

春天的山神箐,山下的櫻花已經開得繁盛了,山腰的櫻花才開始打苞。“山高一丈,水冷三分”的農諺,被櫻花開放的先後時序對映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被種茶十餘年的譚正義感受得心知肚明。

畢節納雍:把茶葉種到了2300米的山巔

高山生態有機茶園。

山神箐之巔,每年的霜期,大約5個月時間,從頭年11月初開始,一直持續到次年3月底。此間,山上的每一株茶苗,都要在大約5攝氏度的低溫環境裡艱難孕育清明時節的芽頭。因為環境惡劣,“今年3月21日的一場降雪,讓清明時節採茶的計劃至少推遲了半個月”。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這個時段,其它地方的茶園,春芽都已經成茗了,而山神箐茶園的芽頭還縮在枝端,陰冷的天氣讓它老是不肯露頭。

在各地茶農的認知中,關於適宜茶葉生長的海拔高度,幾乎如出一轍地被鎖定在800米到1500米的高度區間。山神箐的海拔高度,遠遠超出了這個區間的上限。

畢節納雍:把茶葉種到了2300米的山巔

坪箐社群高山生態有機茶園。

最初的幾年,譚正義直接將採購而來的無性系茶苗種到山頂,但茶苗幾乎都鬥不過寒冬的雪一場、凝一場。待到夏天的陽光把萬物復甦的資訊帶到山神箐之巔時,那些奄奄一息的茶苗已經無力迴天。

如何讓茶苗的生長突破冰雪的封鎖線?

既然不能改變冰雪如期而至的自然規律,那就只有改變茶苗的抗冰雪性狀。

譚正義退下了山。

退,不是放棄,是選擇——退一步,是為了更進一步。

畢節納雍:把茶葉種到了2300米的山巔

譚正義(左二)作茶園修剪技術培訓。李踐攝

這種路徑選擇,讓譚正義的有性繁殖、山下育壯、山上移栽組合,成了絕無僅有的“茶譜”——這就如同建橋,先在箱梁基地預製箱梁,然後把箱梁運到橋礅上拼接,而不是直接在橋礅上澆鑄。

在山下的育苗場,肥與土的混合料被裝入碩大的營養袋,排成橫成行、豎成列的矩陣,之後,茶果種子才植入營養袋的土肥裡。

播種茶果,屬於有性繁殖方式,苗長主根,根系發達,生存力強。茶果出苗,枝往上長,根往下長,肥力的餵養,加上有性繁殖方式所賦予的本能抵抗力,以及長達3年的育壯期,茶苗移栽到高海拔的山頂時,它已經能夠對抗長達5個月的低溫天氣了。

畢節納雍:把茶葉種到了2300米的山巔

霧翠茗香迴圈農業產業園。蒯海峰攝

在譚正義的“豬—沼—茶—草—豬”閉環產業體系裡,山頂的茶園得到了沼液源源不斷的供養,葉面泛綠,芽頭粗壯。屢種屢敗、屢敗屢種的譚正義,終於看到了堅持本身回報給他的曙光。

山高人為峰。

面對在山巔不能種活茶葉的現實,譚正義以退為進,最終把茶葉種上了山。站在海拔2300米的山巔,譚正義到底是比山巔高出了一個人的高度。(文/ 周春榮 圖/ 李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