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陳子善眼裡,此人比肩魯迅和張愛玲,還為其作了2本作品集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有些人透過文字描繪畫卷,有些人透過文字來抒發情感,而有些人用一己之力去編寫屬於自己的文字,只為的是現代文學文獻學的知識補充。他將自己所知、所想、所感匯聚到一起,只為編寫自己覺得還可以的書。殊不知,他寫的書對於整個文學界來說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文學家陳子善眼裡,此人比肩魯迅和張愛玲,還為其作了2本作品集

他是誰?他是知道除了魯迅和張愛玲之外,“寫得特別好”的一個上海作家的學者。那就一起跟隨筆者來聊聊這位學者有關研究的事。

與文獻學結下的不解之緣

陳子善在參加《魯迅全集》的註釋之後,對其中的一些人物以及時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自己參與的的註釋的部分大都是魯迅的書信,並且這些書信都是在較為特殊的情況下寫的,因此陳先生不得不細心地研究這些書信背後的事件以及涉及的人物。既然需要註釋,必須要註釋得非常清楚,所以每一句話都要深究其中的緣由。

文學家陳子善眼裡,此人比肩魯迅和張愛玲,還為其作了2本作品集

並且在註釋的過程中,由於魯迅書信中存在著一些深刻的韻味,需要標明其中的出處以及時間,如果必要的話,還需要表明其中所講的深意。所以這樣的任務是繁雜的,並且有些事情並不是書籍就能夠記載得非常清楚的。

不能夠詢問書籍,只得求教他人。就有一次,陳子善去參加鄭逸梅先生的125週年誕辰,也曾多次向他求教。當註釋到一個名叫程瞻廬的作家的生平的時候,由於當時沒有工具,便寫信向鄭逸梅先生請教,立刻就得到了回信。可以說,陳子善在參與註釋的時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

文學家陳子善眼裡,此人比肩魯迅和張愛玲,還為其作了2本作品集

也許,在這次研究《魯迅全集》的過程中,陳子善被其中的歷史以及人物所吸引,這僅僅是開始,之後更是在文獻學方面展示屬於自己的研究,他在為對歷史人物的研究方面打下了有關自己的標記,向世人展示了獨特的見解。

別人眼中的無聊,是他的興趣

“這些問題可能是其他學者不屑一顧或沒有興趣的,而我偏偏興趣很大”,這是陳子善先生對於文獻學的回答,他把文獻學的研究當作一種興趣,或許是興趣使然,令他能夠在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文學家陳子善眼裡,此人比肩魯迅和張愛玲,還為其作了2本作品集

儘管當時不像現在那樣科技發達,有著便利的工具,只能夠一本本雜誌,一疊疊報紙去翻,陳子善先生以及沒有放棄,因為他感覺翻閱書籍、翻閱雜誌,才有一種接近歷史的感覺,不像現在的網際網路找尋資訊,是一種冷冰冰的感覺。

當時找尋資料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無法找到資料,只能夠去出版社尋找,但是這還是需要經過別人的同意,經過一番心思以及與他人的討論,才能夠進入到資料室去查詢資料,儘管在那個資料室裡弄了一身灰,但是看到手上的那些文獻資料,心中就豁然開朗。

文學家陳子善眼裡,此人比肩魯迅和張愛玲,還為其作了2本作品集

每每翻閱一本書,翻閱一張報紙,當報紙上發表了自己不瞭解的作家作品的時候,或許在別人看來只是可以看一看的談資的時候,對於陳子善先生來說是寶貴的研究材料,可能在哪一天就能夠用到,這些都是必需的一手資料。

當然,他所研究的作家作品並不僅僅是那些出名的作家和作品,他只認為,要讀就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名著是一定要看的,但是我們更應該去尋找獨具特色的作品,去體會這些具有特色的書所包含的內容。所以陳子善先生才把一些被忽視的作家作品編寫成集,讓讀者瞭解到原來在名著之外,還有這麼多的被忽視的好的作品。

文學家陳子善眼裡,此人比肩魯迅和張愛玲,還為其作了2本作品集

陳子善先生願意去發現那些別人不瞭解的東西,他也會去了解郁達夫、周樹人的著名作品,繼而去研究周作人、梁實秋、臺靜農等人的作品,不管是大是小,有一點是他加以選擇的標準,便是先去了解,再去評價。不能夠因為自己的一時疏忽,遺漏了珍貴的“寶物”。

一視同仁的態度

他對於自己所看到的文學作品是“一視同仁”的,比如他知道在上海,除了魯迅和張愛玲,還有一個上海作家“寫的特別好”。他在瞭解魯迅與張愛玲的作品的同時,也不忘去了解周圍的作家作品,甚至他還為這個上海作家單獨編了2本作品集。

文學家陳子善眼裡,此人比肩魯迅和張愛玲,還為其作了2本作品集

這個上海作家名叫李君維,或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出名,但是陳先生卻知道他寫的有關都市青年男女生活寫得特別好。

在研究現代文獻的時候,也不忘拾起落入茫茫人海中的滄海遺珠,這是他想要做的事,也是想要儘自己做能為文獻學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文獻學的內容充實起來。

比如他曾經在書中考證梁實秋的筆名,還介紹過魯迅踏上新文學之路與錢玄同有關,甚至還在書中具體地接受與之有關的內容,陳子善每介紹一個故事,都讓讀者瞭解到了一個不同於現在說法的作家。讀者們也透過陳先生收錄的作品集了解到了一個個不為人知卻獨具特色的作家。

文學家陳子善眼裡,此人比肩魯迅和張愛玲,還為其作了2本作品集

陳先生致力於為文獻學補漏殘缺,或許每當發現一個作家的時候,對於他來說,就猶如拆一份禮物一般,第一眼是驚奇,之後是欣喜萬分。也或許是陳先生一視同仁的態度令他能夠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在生活中,我們在努力找尋我們需要的東西,卻不是是不是自己早已把它丟棄或者忽視,因為之前並不覺得它重要,但是世上並沒有後悔藥,我們也無法回到過去警告過去的自己不要把這個東西丟棄,唯一能做的便是盡力地拾起。

文學家陳子善眼裡,此人比肩魯迅和張愛玲,還為其作了2本作品集

陳子善先生能夠留心別人沒有發現的作品,我們要向他學習,不僅僅是在文學方面,在生活方面也要這樣,對一些事物要一視同仁,考慮它存在的意義,不要在下一秒把它丟棄之後,才瞭解到它的重要性,而後悔莫及。

陳先生能夠以自己的方式為文獻學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也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去找尋屬於自己的地位;陳先生對這件事樂此不疲,我們也能夠把其他的事情當作興趣。

文學家陳子善眼裡,此人比肩魯迅和張愛玲,還為其作了2本作品集

細心一點,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或許我們也能夠在某些方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