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者擁有21%引用量,全球學術圈兩極分化擴大

曉查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在工資水平、研究經費等方面,科學界的“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這種不平等會導致資源集中、知識壟斷嗎?

兩位丹麥學者透過大量資料統計發現,新世紀以來的前15年,從論文引用量上來看,全球學術圈兩極分化呈現擴大趨勢。

從2000年到2015年,被引用最多的1%的科學家的累計引用份額從

14%

增加到

21%

,引用不平等的

基尼係數

0。65

上升到

0。70

學術論文的引用越來越向少數精英學者集中。

這是他們在分析全球118個學科、400萬作者、2600萬科學論文樣本後得到的結果。

學術合作加劇馬太效應

文章使用領域

標準化引用分數

(ncs)來衡量每個論文作者的引用影響。

ncs的計算方法是將這篇論文的引用數除以同一年份和子領域發表的可比論文平均引用次數。再考慮到引用量的“通貨膨脹”(inflation)問題,ncs被修正為

nics

可以看出,從2000年到2015年,被引用最多的1%作者的引用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2011年以來,增長速度大大加快。

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B)的增長趨勢尤為明顯,作者認為,這可能是由大規模合作實驗造成的,如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了具有異常高的引用率和合著者數量超多的“巨型論文”。

單獨以作者來看,學術界的馬太效應似乎還不太明顯。

但若從論文角度來看,優質論文的引用比例增長則十分迅速。2000年,引用最高的1%論文,在引文中所佔的比例僅

4%

,而到了2015年,這一比例已經增長至

11%

另外,合作和論文出版數的提高是齊頭並進的,隨著時間推移,普通科學家參與越來越多的合作,但出版數量略少,由於均攤作用導致他們的引用比例下降。

從下圖可以看出,排名前1%(第99個百分位,黑)論文的學者合作網路迅速增長,而第75個百分位(藍)和第50個百分位(紅)論文,合作者增長速度顯然不及前者。

也就是說,頭部學者參與合作的專案越來越多,文章發表也更多,被引用數量自然也隨之增加。

韓國學者人均論文最多

論文還研究了7個國家和地區的作者平均論文數量。

除韓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在這15年中都保持穩定。作者認為,韓國能實現快速增長,與韓國過去二十年來的巨大經濟增長和研發投資的增長相吻合。

中美下滑、歐洲趕超

這篇論文還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那就是中國和美國的高引學者精英集中度都在下降,西歐和澳洲的高引學者數量和比例都在迅速增加。

作者將5年作為一個週期,分別統計了15年三個週期的高引學者數量和比例。

在精英學者(前1%引用)數量最多的10個國家和地區(B)中,只有中國和美國的精英學者比例出現連續下滑。

在這15年中,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不僅高引學者絕對數量多,比例的增長也在10個增長最快的國家地區中。

高校方面,高引學者比例增長最快的高校(C)中,除了1所來自美國,其餘均為西歐、澳洲大學,他們正在成為精英學者的新家園。

而再高引學者比例降幅最大的高校(D)中,美國名校MIT、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等,不僅比例下降,絕對人數增長也陷入停滯。

這些證據表明,學術領域的國際競爭正在加劇。

論文地址: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7/e2012208118

資料地址:

https://github。com/ipoga/elite_citations

1%學者擁有21%引用量,全球學術圈兩極分化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