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還記得讀書時代課本里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課本里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這段經典的描寫,這是我初次對江南的構想,循著記憶的足跡,我來到了紹興,去探尋語文課中給我留下的紹興的樣子。烏篷船,青石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茴香豆到老黃酒,去遇見那些出現在語文課本中的紹興。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紹興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古稱越州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歷史,這座眾所周知的歷史文化名城也被譽名為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走過許多南方的水鄉小鎮,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古越紹興,培育出書法家王羲之、藝術家徐渭、文學家魯迅、教育家蔡元培等名家。也是在這些名人先士的意志的堅持下,如今儘可能地保留完整的文化核心,內外兼修地重塑古城輝煌,續寫千年之的文脈,讓現代人也能在流水裡品味風骨歷史、石板中發掘人文故事。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我對江南的熟悉,也是因為小學課本中讀到魯迅的文章多次提到他的故鄉紹興。小學時期,對於紹興的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所定義的就是它是魯迅先生的故里。在初中階段,知識面的擴充套件,對於紹興的瞭解有多了很多,這裡不僅是魯迅先生的故里,這裡是一個人傑輩出,名流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唐迄清,共有文武進士三千多名,也是全國曆史上出進士最多的城市,被譽為“名人之都”。王羲之、王陽明、陸游、蔡元培、秋瑾等等名人故居坐落在紹興的各個角落,名人輩出的紹興是名副其實的“名士之鄉”。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紹興的歷史,不需要去翻閱它的歷史史籍記載,八字橋、魯迅路、越子城、西小河、蕺山、石門檻、新河弄、書聖故里八大歷史街區就是最好的歷史篇章,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紹興江南水鄉的風貌,也記載了紹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軌跡,更印證了紹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發展中的歷史文脈。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蘋洲煙雨”,南宋詞人陸游筆下的紹興,曾是古代越國的主要領土,流淌在兩千五百多年曆史長河中的紹興,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烏蓬船穿梭其中,一派典型的江南煙雨風情。雖說似乎與其他江南小鎮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踏上青石板,走進那幽深的小巷便會愛上這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或者乘坐紹興水鄉特色的腳凳烏篷船,感受這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韻味,你也會愛上這座似曾相似的江南水鄉。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在紹興老城的西北,有一條頗有聲譽的歷史文化街區——倉橋直街。倉橋直街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倉橋之名,緣於早先位於紹興府府志旁,為倉庫和驛站的所在地。2003年得到聯合國文教科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讓此老街有了“中國遺產活生生展示地”之稱。老街不算太長,一條小河從中穿過,河道兩旁依舊是清末民初的居民,紹興特有的臺門建築也是這裡保留最多。一片淡然的青灰色,讓人看到它的古老沉靜卻又不失古韻。街道的餐館與店鋪也給這處沉靜的地方帶來市井的煙火氣息。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紹興,作為千年古城水鄉,幾乎走個幾百米就能看見一條河,走過一座橋,可能都有百年千年的歷史,這座古城,連空氣中都氤氳著水汽。街頭巷尾,老街民居,總能看到年過半百的老人們一把竹椅,或慵懶坐在門前,或閒散聊天,洗衣刷碗。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紹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因為有水,所以有橋,全市有超過1萬座橋,其中還有眾多數百年曆史的古橋儲存至今,被譽為“萬橋市”,紹興也成為了一這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踩在青石板路上,或沿著河邊散步,或穿過小石橋去街邊的小攤上買上一份紹興臭豆腐,去釀酒的小作坊裡買上一份酒糟,去臨河的小店裡坐上片刻,來一份茴香豆搭配黃酒的“標準套餐”,在微醺中會徹底愛上這座低調而底蘊深厚的城市。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

遇見語文課本中的紹興,愛上這座“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