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穩了,iPhone13你摔不起了

撰文 / 薛永瑋 麻策

近日,一些人發現,蘋果將iPhone13的面部解鎖功能和手機螢幕進行了強繫結,如果消費者不去蘋果官方渠道修手機,面部解鎖功能將被禁用。實際上,自iPhone X以來,蘋果用技術手段已經限定了第三方電池、攝像頭、主機板等的維修。蘋果的操作,只留給使用者兩個選擇:蘋果官方高價維修,或者加價換新。律師稱,蘋果的做法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十三香」堵死了第三方維修?

手滑黨們的代價又被蘋果公司抬高了。

在iPhone13手機才經歷火爆的搶購潮沒多久,就有國外博主Phone Repair Guru測試發現,iPhone13的面部解鎖功能(Face ID)與手機螢幕進行了強繫結。

如果你不是到蘋果官方店或者它指定的第三方經銷商去更換螢幕,無論是更換其他品牌的螢幕,還是把兩臺iPhone 13的原廠螢幕拆下來對調,手機都會提示「無法驗證螢幕是否為正品」,會隨即禁用面部解鎖功能——彈窗顯示「Face ID Is Not Available」。

拿穩了,iPhone13你摔不起了

(Phone Repair Guru影片截圖:把兩臺iPhone 13原廠螢幕對調,面部解鎖功能仍被禁用。)

由於蘋果從不對外提供產品維修手冊,有外界猜測這是因為蘋果在 iPhone13 螢幕中單獨設計了一款晶片,晶片會識別手機機身序列號和螢幕序列號,如果兩者不匹配,就會鎖定面容解鎖模組。

而蘋果這個操作也意味著,透過對最易損壞、也是跟使用者打交道最多的螢幕進行強繫結,蘋果達到了對iPhone 13維修渠道的強限定目的。

AI財經社來到北京朝陽區一家蘋果授權經銷商,該經銷商稱對國外博主的測評早有聽聞,「第三方修的機器,面容解鎖會損壞,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至於解決辦法,這個經銷商給出的建議是:以舊換新,從他那裡購買新機。

他的理由非常充分,「維修,不是蘋果授權的店現在也修不了。就算以後能修,修一下的錢都快趕上買個新的了,為什麼不直接買個新的?」以256G國行的iPhone13為例,手機「外屏」受損,花3500元左右可以在他那裡換部新機,如果是「內屏」受損,那就花4000多元。

「但修一下怎麼也得2000元錢起,以後回收時價格還要再貶值一千多塊,裡外里加起來都超過三千了。」

這是一個完美的邏輯閉環,蘋果對iPhone 13的維修限制,對蘋果官方店和它的授權商們來說,都是巨大利好。

至於第三方非授權維修商,則是閉環之外的那一個。面對iPhone13碎屏問題,在一家非蘋果授權維修中心工作的張靖只能建議AI財經社,「去蘋果售後修」。他的理由也很簡單,「第一,這個螢幕不好找;第二,不知道什麼原因,換上了螢幕,面容解鎖也不能用。」

但這單生意張靖不是不想做。他表示,再等一陣,自己可以透過渠道以拆原機的方式拿到內屏,至於外屏就更好辦了,可以直接從深圳拿貨,「外屏,說白了就是一個玻璃,就值幾百塊錢。」

這比蘋果官方的螢幕維修價格要低出不少。10月8日,AI財經社對北京朝陽大悅城的AppleStore及蘋果官方授權維修商詢問,雙方給出的答案一致:

不分內外屏,以iPhone13的螢幕維修價格為例,修一次是2419元。

而位於北京國貿商城的蘋果授權維修店稱,此前iPhone11系列手機換屏,蘋果給了他們優惠,最終價格可以做到1000多元,iPhone12換屏的價格也可以商量,但不知道為什麼,對於iPhone13,蘋果給他們的價格與官方一致,「也許後期會有優惠」。

不僅貴,而且還慢。由於iPhone13新出不久,AppleStore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店內沒有可供維修的零部件,要維修只能返廠。」從預約AppleStore天才吧維修服務開始,到工程師檢測和送廠維修,維修完畢用時需兩週以上。

不過,如果不想把時間花費在返廠上,那可以選擇等零部件到店——但用時大約是一個月。

「這就是蘋果公司設計的,不讓我們這些沒有向它交‘保護費’的經銷商維修,他們換就貴嘛,這樣他們就能掙錢。」張靖說。自打入行後,這是張靖第一次見到像iPhone13這樣限制維修的方式。

而你在蘋果這個商業閉環的終點還可以看到另一個選擇:掏錢購買AppleCare+服務,這是一個蘋果的售後服務計劃。9月24日,就有一名北京果粉的iPhone 13在開箱時滑落而碎屏。伴隨著這則訊息,AppleCare+服務的重要性又開始被反覆提及。

AI財經社就碎屏風險諮詢北京三里屯AppleStore客服人員,對方給出的建議是「推薦購買AppleCare+,如果你購買了該項服務,那麼更換螢幕的費用只要188元。」

不過,能享受AppleCare+服務的前提是先交1198元,比原本的服務保障期限會延長一年,但一年只有兩次機會。而且除了螢幕或玻璃背板損壞收取188元外,其他任何損壞,收取628元的服務費。也就是說,果粉碎一次屏還是要花上千元,其他壞了還會更貴。

蘋果透過這樣的閉環,或許只給了消費者兩個選擇:到蘋果官方店高價維修,或加價換新。難怪有網友囑咐iPhone13新機購買者:「拿穩了,你可摔不起。」

不過,深圳的華強北從不讓庫克「失望」。

在一家小型維修門店,AI財經社偶遇維修師傅吳偉,他對蘋果iPhone13的操作不以為然,「少看點這些東西」,他的門店在北京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營業六年,面積不超過8平方米,但一年能接不少iPhone手機的維修訂單,其中遭遇碎屏的人不在少數。吳偉的工作臺上,正擺放著已經拆卸下來的四五部手機的螢幕,碎得各有特色。

「我換螢幕不會影響iPhone13的面部解鎖,除非本來就是壞的。」他用一口閩南方言篤定地解釋著自己的技術:「說白了,就是這個iPhone13螢幕有加密,但是我可以都弄好。」

他隨即撥通了一個電話,「老闆,13的屏有貨嗎?不彈窗的。」掛掉電話後,吳偉給出的更換內屏價格是1800元,如果只是外屏破碎,則可以降到900元以下,「但是現在只有整個螢幕(內屏+外屏)有貨,單獨的外屏還沒有貨。」

儘管知道iPhone13的螢幕現在「貨少、價貴」,吳偉也一再表示,自己換好的售後都是「正版」可查,「不會讓手機出現螢幕不匹配的彈窗提示」。至於螢幕來自哪裡,是什麼技術能使面容解鎖不受影響,吳偉沒有透露。最後是否真的能實現他所說的維修效果,目前也尚不可知。

步步緊逼的蘋果

蘋果多年來在「剝奪」使用者的維修自主權上,可謂步步緊逼、機關算盡。

6年前,蘋果在當時的iOS 9中啟用了「核心零部件驗證機制」,就已經向用戶擺出了一副「你沒得選」的姿態。

特別是,當時「爛大街」的iPhone 6系列,由於Touch ID(指紋解鎖)集成於螢幕,而螢幕又和主機板進行了相互配對繫結,「非原廠」維修將導致Touch ID彈出「Error(錯誤)」提示,系統鎖死無法使用。

從那時起,該機制就開始在蘋果手機使用者和第三方維修服務商中間構築了一堵高牆。

蘋果如今針對iPhone 13的Face ID鎖定行為,和當年的封鎖舉措,如出一轍。

後來,西雅圖律師事務所PCVA代表使用者向蘋果發起了一場集體訴訟,要求蘋果解除限制,為已受影響的iPhone使用者更換新裝置,並索求500萬美元的賠償。

這家科技巨頭應對神速,很快修復了鎖死問題,並正式向消費者道歉:「我們對由此帶來的不便表示抱歉,但這僅僅是一種出廠檢測設定,並非故意給使用者帶來影響。」

但它的「無心」,傷害的是使用者的錢包。

此後,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讓蘋果直接將它的這種「無心」轉變為「有意」。「為了安全」,成為蘋果官方後來解釋種種排他行為的辯護詞,也被某些網友稱為「蘋果式PUA」。

手機行業從業者韓瀟對AI財經社評價:「保證產品安全確實是保護消費者的一個基本原則,但安全也淪為蘋果大肆排他的擋箭牌。」

從iPhone X開始,蘋果應用技術手段限制第三方電池的替換,因為電池如果不達標有爆炸的危險,消費者就認了。但到了iPhone 12這一代,蘋果又把螢幕、攝像頭納入加密限制範疇。專業的拆機評測機構iFixit發現,即便是單純地將兩部iPhone 12的攝像頭模組對調,仍會致使兩部手機的攝像頭都無法正常工作。

除iPhone之外,蘋果自2018年也大幅收緊了Mac電腦的第三方維修許可權。

蘋果給自當年開始的Mac新品中內建了一枚T2晶片,這款蘋果聲稱為了安全意圖研發的晶片,將在零部件更換之後的重啟過程中進行可靠性審查。

實際上,這也意味著搭載T2晶片的Mac產品,就只能由蘋果官方制定渠道進行維修。

最近,一位美國記者做過一次調查,她將自己2017年購買的Macbook Pro分別拿到蘋果官方、授權店和非授權第三方維修中心進行維修,得到的結果令人吃驚。

蘋果官方門店的維修報價高達999美元,授權維修門店還要加上人工成本,報價更高,超過了1100美元。

而她當初購買這臺電腦時的花費也不過是1400美元。並且,這些官方和授權門店進行維修通常需要5到7天時間。

相比之下,非授權第三方維修門店的報價便宜太多,維修速度也更快。當天修當天取,該記者修好電腦最終只花費了325美元。就像這名美國記者慶幸存在第三方維修門店一樣,國內的消費者也永遠可以相信華強北。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手機維修從業人員尹佳華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他告訴AI財經社:「螢幕也不是第一次加密了,電池加密也早已被破解。官方的換屏服務只有不差錢的才換得起,選擇第三方的人永遠不在少數。」

尹佳華回憶,iPhone 4/4S的時候,蘋果的第三方維修生意特別好做,「什麼都不用考慮,技術也沒有那麼難」。但到了iPhone X之後,維修開始費一些事,技術上也需要一些突破,但每一個障礙都沒能讓像他一樣的第三方維修生意人停下腳步。

「針對蘋果的限制有很多人研究,但技術基本是從華強北出來的。」按照尹佳華的說法,研究攻克蘋果各種限制的,除了華強北的機構和民間大牛,還有手機各類維修工具的生產商。

這些工具商不提供維修服務,只生產售賣工具,例如用於更換iPhone螢幕的原彩解碼器,這樣一個小的電子裝置售價大概在400-500元。

在手機行業,每個品牌的產品都需要特製的維修工具,小到螺絲刀的紋路都可能截然不同。尹佳華告訴AI財經社,給蘋果手機換屏,一整套工具裝置購置成本大約在30000元上下。

換句話說,你只要掌握修理技術,花費3萬左右就可以置辦齊裝備開一個能給iPhone換屏的修理攤了。

在換電池服務上,尹佳華告訴AI財經社,第三方更換蘋果原裝方案電池的價格大致在160-250元。這些電池均出自正規廠商,採用蘋果相同的方案,只是沒有蘋果認證。

「我們換一塊電池賺不到100元,至少也能掙個80元。」根據尹佳華推測,蘋果官方原裝電池出廠成本也就在50元左右,而近幾代蘋果機型電池換新的官方定價是519元,他感覺庫克很可能「含淚血賺」個兩三百元。

面對昂貴的蘋果官修服務,找可靠的第三方進行維修對很多預算有限的iPhone使用者來說,不失為一個高性價比的選擇。

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對於蘋果使用者來說,你的iPhone是你的,但也不完全是。當你準備維修它的時候,「主動權」就又回到了蘋果。

作為全球最賺錢的公司,蘋果深諳其道。主動開放和分享屬於iPhone的「大蛋糕」,那根本不是蘋果的風格。

維修作為手機生意中的重要一環,市場規模不容小覷。據中國信通院資料,手機維修率通常在10%至15%。考慮到蘋果一向標榜的高品質,即便將iPhone的維修率下調至8%到10%來進行推算,僅2020年也至少約有0。16-0。2億部iPhone產生維修需求。

注意,是至少。真實的數字極可能更為可觀。根據2019年業內的一些推測,以當時的蘋果手機保有量15億部分析,有觀點認為每年都有超過1億部的iPhone需要維修。當時,有人採用一個不太嚴謹的蘋果手機平均維修費用——500元計算,2019年的蘋果手機維修市場規模也達到了500億元。

尹佳華同樣認為,現實的維修率比信通院公佈的數字只會高不會低。「如果說連換電池都算進維修裡去,那比例可能會到百分之七八十了。」總而言之,這是一塊非常誘人的蛋糕。

根據維修行業人士估算,目前國內手機維修市場中,第三方維修市場份額佔比最大,為55%;官方維修佔比為40%,餘下的份額被網際網路O2O維修服務市場分食。這是行業大體的比例。

但其中,蘋果具有特殊性。由於官方維修昂貴,蘋果使用者選擇第三方維修服務的事實比例只會比其他品牌更高。據一位頭部手機線上經銷商觀察,蘋果官方維修由於太貴而且返修週期長,有時長達20-30天,「很多使用者都去第三方」。

自己的使用者主動向其他人投懷送抱,顯然令蘋果不悅。蘋果法律事務副總裁凱爾·安德爾曾在2019年底「哭訴」說,蘋果自2009年以來,維修服務每年都入不敷出。此話一出,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和想象:「收費死貴」的蘋果維修到底是怎麼做到連續虧損10年的?

「蘋果的原話是,自2009年以來,每年提供維修服務的費用都超過維修所產生的收入。」另一名手機分析師對AI財經社說,「從成本看,蘋果的維修往往以換代修,它本身的維修成本確實也比較高。但從收入角度,AppleCare+的保費是否計入其中是模糊的。」

也就是說,凱爾·安德爾的話其實並沒有展示蘋果整個維修服務相關收入的全貌,而著重強調了虧損的部分。在上述分析師看來,蘋果「哭窮」的用意,除了應付反壟斷調查,實際上也為它一步步在維修政策上「收網」,間接找到了一個理由。

長期以來,蘋果在全球拒絕公開裝置維修手冊,並嚴格管控原廠部件渠道,甚至一度不開放維修授權。因此,在全世界範圍內,想要做蘋果的維修生意都不容易。所以,一些美國使用者甚至沒有聽說過蘋果之外的第三方維修商。

為應對反壟斷調查,蘋果在2019年推出了一項獨立維修計劃,雖然開放了一些維修許可權給少數認證的第三方企業,但因這項計劃的合同條款和規定極其嚴苛,授權維修商能夠提供的維修類目受到嚴格的限制,反而引發爭議和批評。

2020年以來,伴隨歐洲實施新的維修權法規,以及近來美國推進維修權法案,消費者和第三方維修商店的權利逐步得到重視。2021 年,美國有 27 個州考慮「「Right to Repair(維修權)」法案,但因為蘋果、谷歌等科技公司採取各種措施遊說政府,激烈地反對,其中一半以上的法案已經被否決或被駁回。在該法案中,要求科技公司向獨立維修店提供維修零件和裝置原理圖,這遭遇了大公司們的強烈反對。

對此,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董毅智對AI財經社表示:「關於維修權法案,事實上美國的立法機關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而國內在維修權方面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和進展。

另一名律師莊志明則進一步分析說:「如果維修只能到原廠換高價配件,沒有維修權選擇的時候,商家就會牟取暴利。」

「功能一樣的,所謂的正品可以賣1000元,所謂的冒牌可能只賣100元,但經營者利用技術手段或者其他的方式,令消費者陷入非常被動的位置。」莊志明說。

在知乎上,也有使用者認為,正常使用者花「一分錢」買一個基本功能齊全的「一分貨」完全夠用了。但蘋果的大部分配件都是屬於「一塊錢三分貨」的範圍。意思是,蘋果的配件也好服務也好,更多隻適合於手頭寬裕的人。

在商業利益面前,地位顯赫的企業無不希望透過不斷削弱第三方來維護自己的「後花園」。它們先是修建籬笆,到最終築起高牆。

在汽車行業,圍繞修理權展開的廠商、代理商和第三方修理廠的力量對抗持續了數十年,汽車經銷商售後維修所涉及到的汽車配件,同樣也由汽車廠商統一購買和調配。其同樣導致消費者維修成本被大幅拉高。

2021年7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制定了「新三包」政策。簡單來說,就是規定廠家和經銷商不能再隨便以「未在4S店保養維修」為由,拒絕消費者合理的三包權益。這對消費者而言也是好事,也被認為是屬於國內40萬非授權修理廠的福音。

律師莊志明表示,今後電子行業消費者的維修權可能也會得到重視,因為消費者有自己選擇維修的空間。「《反不正當競爭法》當中規定,經營者不能利用技術手段透過影響使用者選擇或者其他的方式實施破壞、妨礙其他合法經營者提供的網路產品或服務正常執行的行為。其中就包括惡意對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路產品或者服務實施不相容。」

他補充說,蘋果手機可以被認為是網路產品,它又排斥了其他經營者,「這種行為我認為就實施了不相容,應該說它是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

(吳偉、張婧、韓瀟為化名。)

編輯/Vi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