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理學中最迫切的研究——量子引力與超對稱,未來科學的出路

廣義相對論

讓我們從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開始,該定律指出,除非受到不平衡的外力作用,否則物體處於靜止或永不停止的勻速直線運動。1907年的一天,愛因斯坦在瑞士專利局工作時,設想了牛頓的萬有引力思想,並想象自己從附近大樓的屋頂上掉下來。

undefined

這使他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使一個物體在自由落體中沒有受到任何外力,它仍然會加速向地面移動。一個沒有受到力的物體應該以恆定的速度前進。

但由於重力而加速的物體卻感覺不到任何力。

愛因斯坦意識到,如果他解決了這個悖論,他可能會解釋引力的起源。愛因斯坦稱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想法!”然後他設想了一個宇宙,在這個宇宙中,引力不是一種力,而是彎曲的時空的一種幾何屬性,圍繞著大質量物體而扭曲。正如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惠勒(他還創造了“黑洞”和“蟲洞”這兩個詞)用短短12個字描述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時空告訴物質如何移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

愛因斯坦花了數年時間研究數學,並於1915年發表了他的廣義相對論,該理論被認為是數學上和實驗上最一致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的定律主要制約著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現代物理學中最迫切的研究——量子引力與超對稱,未來科學的出路

20世紀初,愛因斯坦作為一個

專利局職員

量子力學

支配原子和亞原子世界的理論是量子力學,它由馬克斯-普朗克開創,並由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進一步發展,如尼爾斯-玻爾、德-博格利、E-薛定諤、W-海森堡和沃爾夫岡-

泡利

等等。

經典力學與量子力學的區別是什麼?

經典力學處理的是宏觀世界,而量子力學處理的是基本粒子和它們的相互作用。經典力學是基於牛頓的運動定律,而接近量子力學的方法之一是基於薛定諤的一維波方程。經典力學處理的是確定性問題,而量子力學處理的是機率性問題。

量子力學的基礎在於對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理論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在1924年提出了這個命題。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說認為,任何具有線性動量的物質粒子也是一種波。與一個粒子相關的物質波的波長與該粒子的線性動量的大小成反比。而另一個作為量子力學基礎的概念是不確定性原理,也叫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由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它指出物體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時被精確測量,即使在理論上也是如此。

薛定諤方程是量子力學的另一個主要方面,由物理學家埃爾溫-薛定諤於1925年提出,並於1926年發表,構成了他在193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基礎。該方程發揮了經典力學中牛頓定律和能量守恆的作用,即預測動態系統的未來行為。就波函式而言,它是一個波方程,可以分析和精確地預測事件的機率。

現代物理學中最迫切的研究——量子引力與超對稱,未來科學的出路

量子力學的先驅們(從上到下)尼爾斯-玻爾、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馬克斯-普朗克和(下)沃爾夫岡-

泡利

、維爾納-海森堡、埃爾溫-薛定諤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描述了宇宙中的大部分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界四種基本力中的三種(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而忽略了引力)。由膠子攜帶的強力將原子核結合在一起,使其穩定。由W和Z玻色子攜帶的弱力引起核反應,為太陽等恆星提供了數十億年的動力。第四種基本力是引力,標準模型沒有充分解釋它。我們對這些粒子和三種力如何相互關聯的最佳理解被“編譯”在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該模型開創於20世紀70年代初,成功地解釋了幾乎所有的實驗結果,並精確地預測了各種各樣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許多實驗的進行,標準模型已被確立為一種經過充分檢驗的物理學理論。引力是一種非常非常弱的力(比電磁力弱10^40倍)。

現代物理學中最迫切的研究——量子引力與超對稱,未來科學的出路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

問題出在哪裡?

這種不一致要求量子引力理論來解釋所有的力。它以類似於量子力學預測光子存在的方式,推測出一種叫做“引力子”的無質量粒子的存在。引力子是介導引力的粒子。

引力子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粒子,它必須根據量子引力的預測而存在。但問題是,由於引力是一種極其微弱的力,利用今天的任何粒子物理學實驗,都不可能製造出引力子。

然而,如果我們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描繪物理世界/維度,那麼有一個很小的可能性,那就是我們可能很快在某一天找到這樣的一個粒子。如果宇宙有超出3維空間的微小維度,我們就有可能找到引力子。

談到量子引力,到目前為止已經取得了許多進展,但有兩個理論在數學一致性方面非常突出,它們在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方面似乎很有希望。

超弦理論

環量子引力論(圈量子引力)

超對稱弦理論

該理論提出存在一種被稱為弦的

一維物體,它能形成閉合的環,然後這種環的運動發生在10維空間

。一個環的直徑是普朗克長度的數量級。

在這個理論中,一個環的振盪可以產生一個無質量電荷的引力子。但由於沒有超對稱或弦的實驗證據,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弦理論可能被證明不過是數學上的猜測。

用振動的弦代替點狀粒子的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弦理論預言了一種質量為零、自旋為2的粒子。兩位數學物理學家約翰-施瓦茨( John Schwarz)和喬爾-舍克(

Joel Scherk

)在1974年發現,這個粒子正是引力子,引力的量子載體。這為調和引力與量子力學創造了一個極其驚人的出路。理論物理學家倫納德-姆洛迪諾(Leonard Mlodinow)稱讚施瓦茨和舍克的“驚人發現”,即引力是弦理論的一部分,可以“調和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

現代物理學中最迫切的研究——量子引力與超對稱,未來科學的出路

多種振動弦

超弦理論,被現代科學界許多偉大的知識分子,包括1990年菲爾茲獎獲得者和數學物理學家愛德華-威騰(Edward Witten),認為是最有希望成為萬物理論的理論。然而,該理論有其自身的侷限性。超弦理論是建立在超對稱的基礎上的,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這種超對稱粒子。因此,基本上,缺乏實驗證據是對該理論的嚴重限制,儘管它在理論上是準確的,極有希望的,在數學上也是非常一致的。

環量子引力論(LQG)

LQG指出,時空在與普朗克尺度相當的尺度上是明確量化的,並且具有隱性的顆粒結構。

在四維時空中,這些環導致了

自旋泡沫( spin foam)

。它已經成功地將量子引力重整化為2個環。

但如何將物質加入到理論中,以及如何將理論從普朗克尺度擴充套件到低能量尺度,又擴充套件到連續體層面,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我們用這些節點和網格線來描繪三維的自旋網路。它看起來像這樣:

現代物理學中最迫切的研究——量子引力與超對稱,未來科學的出路

環量子引力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6年,當時印度理論物理學家阿貝·阿西提卡(Abhay Ashtekar )提出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量子公式。1988年,物理學家李·斯莫林(Lee Smolin)和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擴充套件了這一研究思路,並在1990年表明,在這種方法下,引力是量化的。

環量子引力論三個成功之處是:

它量化了廣義相對論的3維空間幾何。

它允許對黑洞熵進行計算。

我們可以理解環量子引力論的方式是,它納入了廣義相對論,基本上只是廣義相對論的量子幾何版本。它使時空離散,不需要一個力的載體或任何粒子(引力子)來描述引力。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這樣的理論被普遍接受並被實驗所證實。

因此,"量子引力"這個詞實際上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