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我是末那,寫給你的No。1393篇原創文章

每晚9點和你說晚安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我猜,你也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吧。

比如刪掉了ta的微信,還是會想方設法地去看ta的動態;

比如發出去的朋友圈,又點選了刪除。

我們不約而同地,把情緒調成了“僅自己可見”;

各自守著心事,裝作歲月靜好的模樣。

一個人悄悄崩潰,再獨自消化,掙扎著自救。

翻看一個人的朋友圈,你所看到的,都是ta想讓你看到的。

然而,被留下的動態,往往是無關痛癢;

被刪去的那些,才是真情流露。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我們之前確實很恩愛,但他還是喜歡上了別人。

我把自己關在臥室裡哭了很久,紅著眼睛打了很多字;

想給這段感情寫一段總結,想表達難過,更想控訴他。

但到最後,只是發出了這幾個字。

確實,就像歌裡唱的那樣,世界上沒有真的感同身受。

看客們都是把別人的幸與不幸,當做茶前飯後的笑料罷了。

於是我刪掉了這條朋友圈,關掉了手機;

把所有帶著他的記憶的東西,打包扔到了門外。

等天亮了,就當徹底翻篇吧。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前段時間,我和他一直在曖昧。

就在我想要捅破窗戶紙,讓這段關係更進一步的時候;

他突然變得冷淡了。

在我發這條朋友圈之前,他發了一首歌:《突然好想你》。

我猶豫了一會,還是打下了這句“想我就來找我”。

就在點擊發送的那一瞬間,我突然想通了——

他如果真的想我,怎麼會捨得冷淡。

我秒刪了朋友圈,也刪掉了他。

之前曖昧上頭的樣子,像極了愛情;

可他不喜歡我,所以才捨得曖昧,不是嗎。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我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看劇……

這是我在異鄉獨居的第三個年頭。

時常在白天慶幸自由;

又會在晚上,被突如其來的孤獨感包裹。

第二天醒來開啟微信,我突然覺得好難堪;

半夜矯情發的朋友圈,後來讀起來都尷尬。

成年人社交有一個潛規則:

大部人都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你過得比他好太多。

脆弱的一面,還是不要讓別人看到了。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我真的好累。

為了趕一個專案,已經連續加班幾個月了;

因為總來不及吃飯,最近還頻頻胃疼。

在加班到12點的今天,我終於忍不住發了條朋友圈;

但立馬刪除了。

因為想到上次,心情不好發了動態;

爸媽看到後滿是擔心地打來電話,問我怎麼了。

小時候,在外面受了委屈,總是第一時間告訴爸媽;

成年後,明明過得不好,卻總是跟爸媽說“我挺好的”。

我已經長大了,不能再讓關心我的人擔心了。

作為成年人,我應該學會獨自吞嚥不堪。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還記得《奇葩說》的那個辯題嗎——

“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起來?”

大多數的我們,都選擇將崩潰的瞬間隱藏起來。

就像一根蠟燭,明明在那一刻,一吹就要滅了;

還是要等回到安全地帶,才肯讓它燃燒殆盡。

正如傅首爾所說的:

成年人的崩潰,不需要觀眾。

但我更贊同反方的觀點:

一個人在崩潰的時候,其實也是在進行內心的重建和釋放。

釋放崩潰,就是一場重生。

“別找愛刪朋友圈的男朋友”

成年人總是被“成年”二字困住,但釋放崩潰也無妨。

藏起來的千瘡百孔,也許會變成勳章;

但久而久之,遲早會把你壓垮。

所有的堅強,都是脆弱結成的繭,但你有不堅強的權利。

生命裡會有很多場雨,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你可以撐傘漫步,也可以淋雨奔跑;

走到目的地時,一身乾爽或潮溼,都將是經歷的痕跡。

正是淋過的每一滴雨、走過的每一步路,讓生命變得充盈。

而你的這份人生,必定足夠豐厚;

也必定足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