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觀潮|讓信用“硬核”捍衛食品安全

珠江觀潮|讓信用“硬核”捍衛食品安全

抓住“信用”這個核心,廣州推動食品安全監管再出新招。據報道,廣州市市場監管部門構建以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為核心的智慧型監管新機制,獲評廣州市“誠信興商,信用智創”活動政府類十大創新案例,形成了廣州特色經驗做法。

平時找餐廳吃飯,多數人只關心餐廳衛不衛生、口味好不好,卻很少有人考慮這家店的信用風險。商家誠信與食品安全,看似“不相干”,本質上卻是“一碼事”。消費市場的所有問題,說到底,大抵都源自信用的缺失。尤其是食品安全問題,無論發端於商家失察還是技術漏洞,最終都可歸因為市場主體對契約與法律、規則與秩序沒有敬畏之心。

當然,信用不會從天而降。廣州在這輪市場監管創新中,用了“巧”勁——依託食品生產全過程動態監管平臺,把信用風險分類與食品風險分級相融合。可以這麼理解,監管部門把企業劃分為高風險、較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四類,對“高風險企業”加大監督檢查頻次,以此類推。這麼做至少“一箭三雕”。首先,更高效,靶向發力、直擊失信者痛點,能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商家、領域精準監管;其次,更科學,監管平臺的資料庫裡匯聚了全市151個行政部門共計145。21億條資料,每年動態調整一次,“數”網恢恢疏而不漏,能讓失信商家無處遁形;再次,更優服務,透過信用這一“助推劑”來最佳化營商環境,讓守信企業“少跑路”,優質市場主體當然“跑不了”。正是透過這創新一“管”,完成了從傳統模式向差異監管的華麗一“轉”,讓監管既無處不在,又無事不擾。

信用是健康市場的硬通貨,不僅要讓人放心,還應該洋溢溫情。這種精神也體現在本次創新中,如信用風險分類監管系統設定“包容審慎監管企業”標籤,對“四新經濟”企業採取觸發式監管。在包容期內,只有當企業達到高、較高信用風險等級才被列入定向抽查名單,否則,原則上免除“雙隨機”抽查。監管的人性化再次印證了,管不是目的;營造寬嚴相濟的市場環境,最終目的是讓守信成為市場主體發展“必選項”。這背後當然離不開硬核技術的強力支撐,但比技術更硬核的是食品安全問題大於天的民生情懷。

在全社會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的背景下,強化信用監管還有另一層深意。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並不是說查得越多、消費者就越有安全感,有時大家反而會有“還有多少問題沒被發現”的疑問。而以信用為槓桿,撬動精準、高效、協同、智慧的監管,有望更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成為前提而非“馬後炮”。

信用消費時代,要放大“口碑”效應。在本輪創新監管的良好基礎上,未來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機制,除了要發揮監管作用,還要充分激發消費者的監督力量。有關部門要用好消費者評價機制,充分尊重和保護消費者的監督權,營造誠實守信氛圍,讓食品安全如約而至不“失信”。

文/廣州日報評論員 劉冉冉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