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難盡的小米Civi

小米Civi已經上市一月有餘,稱其為“線下機”的評測博主不在少數,更有意思的是,有人將盧偉冰在釋出會上對線下機的批判性發言剪輯進去,意圖“打臉”小米。

可實際上,結合小米最近一年來加足馬力鋪設線下小米之家的舉措來看,作為小米CC系列重啟之作的小米Civi,就不僅僅只是“線下機”這麼簡單了。

近年來,隨著手機市場逐漸飽和,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各家手機廠商的經營思路也在發生改變。這次小米Civi透露出來的,實際上是小米新零售戰略發生的改變,即建設一種“動態化的O2O社群營銷模式”。

小米Civi應運而生

在評測博主關於小米Civi的影片裡,有幾個經常出現的高頻詞語,比如“輕薄”、“手感好”、“小米最好看的手機”,這和以往小米系手機給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上一代定位類似的小米CC9也沒有獲得如此評價。

但隨之而來的,是對其“薄弱效能”、“拉跨螢幕”的批評,於是理所當然就被批為“線下機”。

但實際上,小米Civi的出現象徵著小米在手機設計思路上的轉型,也是對手機產品線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與紅米分離後,小米手機擁有“數字”、“MIX”、“青春”、“黑鯊”四個定位不同、售價不同的產品線。其中旗艦級別的數字和MIX系列售價較高,一般4000元起步;青春系列是數字旗艦的補充,售價較低,一般在2000-2500檔位;黑鯊則是面向遊戲玩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這暴露了小米在2500-3500元檔位的缺失——在這個價位段,華為有Nova系列,OPPO有Reno系列,榮耀有V系列,VIVO有S系列。小米亟需一款可以在這個價位段和友商競爭的新的產品線——於是完全不同於以往小米系產品的小米Civi有了其存在的意義。

同時,這種產品思路上的轉型,還源自小米重新審視線下銷售渠道,因此發生的態度上的轉變。截至2020年元旦,小米擁有小米之家630家,基本設立在一二線城市;但到了2021年10月,小米之家的數量就達到10000家——這說明,手機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時代,主要依靠線上渠道的營銷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小米的增長需求了。

而線上銷售與線下銷售也存在邏輯上的區別:前者無法使消費者直觀感受到,因而需要不斷堆積配置以強調效能的強大和功能的完善;後者卻是需要擺在櫃檯上,直面消費者,因而必須給予消費者直接的感官刺激——一款主打顏值與手感的手機恰好能在“價位段”和“感官刺激”兩方面滿足小米的需求,可以說,小米Civi是應運而生。

線下機為誰服務?

作為小米CC系列的重啟之作,小米Civi還部分地承擔了突破困境的責任。

首先是手機線上渠道增速放緩的困境,小米亟需為手機產品尋找新的增長空間。小米一直堅持“硬體+新零售+網際網路服務”的鐵人三項戰略,但實際上硬體仍然佔了營收的絕大部分,因此硬體就是生死存亡之關鍵,其中手機是關鍵中的關鍵。

小米注意到雖然手機市場在線上搞得如火如荼,但線下渠道仍佔70%以上的市場,同時三四五線城市和鄉鎮消費的興起,都促使小米注意力向線下的轉移。

小米Civi正是為了迎合線下渠道的快速擴張而推出的“線下旗艦”。隨著小米之家極快的擴張速度,小米同時亟需一條適應線下銷售狀況的產品線:一方面它不能太貴,一方面它又必須具有特色,形成差異化。於是前些年折戟沉沙的小米CC系列重獲新生,擺脫小米數字旗艦系列的桎梏,另在小米手機產品線中開拓一條全新賽道。

其次是與線上渠道完全不同的線下經營模式,小米亟需探索出一條如何更好將線上線下融合在一起的道路,落在小米Civi身上,就是尋找同時滿足線上線下兩方面需求的產品。

自出道以來,小米就走輕資產路線,避開了需要龐大且持續投入的線下渠道的鋪設,同時也相對缺乏經營下沉市場的經驗:如何在低線城市繼續保持小米之家“零庫存、高週轉、派店長”的經營模式?如何應在低線城市應對兩種渠道完全不同的成本結構,做到不同渠道相同價格?

之所以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手機並不是高頻消費品。對於人數較少、消費能力較弱的低線城市消費群體來說,手機短則三五月、長則三五年的使用週期再正常不過,但對線下門店提升坪效極為不利。除了依靠產品種類極為豐富的小米產品生態圈外,必須提高手機更新迭代的頻率以吸引消費者,因此推出新的手機系列就順理成章。

總而言之,不能因為小米Civi與其他小米系手機有較大差別,就認為它是孤立存在的,實際上它是作為小米公司新零售戰略的一環而存在的。

動態化的O2O社群營銷模式

小米的新零售戰略很有特點,並非簡單地將線上渠道安置到線下追尋新流量就完事,而是希冀將網際網路的效率與小米之家的體驗結合起來,共同塑造場景化、個性化的消費體驗,這個過程可以總結為“動態化的O2O社群營銷模式”。

這個模式的塑造離不開小米在線上線下兩方面的發力。首先是依靠小米的優勢技能“小米社群”和“智慧家居生態圈”,將一種“智慧化的生活方式”推銷給因小米手機而關注小米系產品的“米粉”們,從而增強線下小米之家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面對線下渠道不同成本結構的問題,小米縮減渠道層級,貨品要麼直達客戶,要麼只經過一層代理商到達客戶,從而大大降低了此間成本,用雷軍的話來說,小米新零售就是“效率的革命”。

其次小米之家反過來還能反哺線上渠道,真正成為小米龐大粉絲群體的落腳點。讓消費者能夠實際感受小米系產品,並且因為“全渠道一個價格”戰略和“銷服一體”的售後方式增強消費者的即得性和體驗感。

小米對此抱有極大期望,盧偉冰在此前報道中曾言小米之家的數量“要在2-3年內達到3萬家”,覆蓋中國全部縣級城市,“讓每個米粉身邊都有一個小米之家”。從更實際的角度來看,線下渠道的全覆蓋可以更好地實現市場下沉。

得益於小米生態鏈產品的完善和“爆品戰略”,小米之家能夠依靠高頻消費品(充電寶、資料線等)帶動流量和轉化率,從而提升低頻消費品(空調、電視等)的客單價,並以此為基礎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進一步提高復購率——如此策略帶來的結果便是,小米擁有僅次於蘋果的坪效。

簡而言之,與小米Civi一同擺上貨架的數百種商品與小米之家打配合,而小米之家又與線上渠道互相聯動,其間輔以複雜的物流和資訊流互動,就構建起了小米的新零售生態——對消費者來說,線上線下都是一回事,卻能同時體驗到兩種渠道的好處。

小米仍面臨嚴峻形勢

即便小米對新零售戰略有了清晰的思路,但友商們爭相追趕,誰也不讓誰,仍給了小米極大壓力,在此情況下,小米也難免暴露出來問題。

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小米沒有自己的核心科技。上個季度出貨量第一、第二的三星和蘋果,前者雖然在國內不成氣候,但在世界範圍風生水起,並且擁有自己的螢幕技術;後者則擁有效能強大的M1處理器和極具個性和排他性的iOS生態圈。

小米在成立之初走領先成本路線,依靠巧妙的市場運作成長起來,導致在研發投入上遠低於友商,過去廣受好評的MIUI現在也因為bug頻出而遭冷嘲熱諷。而技術創新又是個需要持續投資的過程,小米想要實現彎道超車還是要加倍投入。

其次是極為龐大的產品群背後供應鏈和生態鏈企業的管理問題。過去小米極速擴張線下渠道,並投資了近百家生態鏈企業,小米無法保證完全控制整個生態鏈的核心資源、渠道、技術和管理,導致運營成本的增加和運營效率的下降,直接後果就是剛過去的“小米11燒WiFi”事件。

小米過去被叫做“組裝廠”,不過好在抓住了物聯網時代的潮流,佈局“1+4+X”戰略,準備用“硬體+新零售+網際網路”去試探誰也不知道的未來。在市場競爭極度內卷和同質化的時代,大家都是卷王,怎樣闖出一條差異化之路,是小米這樣的網際網路廠商應當好好思考的問題。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