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狄仁傑真的斷案如神嗎其實我們都被電視劇誤解了!

提起狄仁傑。

這位大名鼎鼎人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的形象,其實,他壓根不是什麼探案專員,更談不上什麼神探了。

不管是胖版狄仁傑,

歷史上的狄仁傑真的斷案如神嗎其實我們都被電視劇誤解了!

歷史上的狄仁傑真的斷案如神嗎其實我們都被電視劇誤解了!

?還是帥版狄仁傑,

演的都不是真正的那個歷史人物。

後世把狄仁傑當做和包拯一樣的人氣斷案王,不過是因為通俗小說、影視改編的種種附會。

實際上呢?

狄仁傑最主要的歷史評價是“賢”,是“義”,是“忠”。

他收到的那麼多表揚信裡,基本都是誇他力挽狂瀾,幫助恢復唐朝社稷,讓唐朝多活了兩百多年。

比如,歐陽修就說他:卒復唐室,功蓋一時。

作為武則天時期的名臣重宰,狄仁傑是一個合格的官三代,合格的公務員。直言善諫,並且善於安撫民心。

但是,在史書上被大書特書的,是他人生的最後三年。

68歲再次拜相的狄仁傑,幫武則天釐清了晚年最大的困擾——皇位繼承人問題。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請求立自己為太子,狄仁傑堅決反對,並勸誡說:“侄子和兒子哪一個更親?如果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則千秋之後,還可以配享太廟,世世受人供奉;若是立侄子,還沒有聽說過侄子願意立姑姑入太廟的先例。”

這番話給武則天造成了不小的震動,並且影響了她晚年的立嗣。

《環球人物》雜誌有一期,專門梳理了狄仁傑的政績。從他四五十年的從政生涯中,就能很清楚地發現,和斷案相關的事件基本沒有。

如果非要找出一件的話,也是在大理寺的時候。

做了大理丞的狄仁傑,在上任的第一年,將過去所有積壓的舊案審理一清。

當時涉案有1。7萬人,卻無一人訴冤,把負責京官考核的人嚇了一跳。

但是大理丞的職能,只是決定判刑輕重,又不是去現場查案……

這充其量只能證明,狄仁傑精力旺盛?

?其實,真正讓狄仁傑成為“神探”的,是清代一個無名之輩所寫的《狄公案》,又名《武則天四大奇案》。

這本書寫了6個案子,3件是普通的刑事案件,3件與政治事件有關,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作基礎,但其餘的主要故事情節則出自作者的虛構。

而把狄仁傑的神探身份發揚光大的,是一個荷蘭人……

1943年,荷蘭漢學家高羅佩來到重慶。

歷史上的狄仁傑真的斷案如神嗎其實我們都被電視劇誤解了!

他迷戀中國文化,自學漢字,讀到《狄公案》這本書時,立刻被書中的推理故事吸引,認定狄仁傑這個人物簡直就是個寶藏。

更認為《狄公案》不亞於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

於是,這個好學的高羅佩就把《狄公案》翻譯成英文,緊接著在西方就大受好評。

高羅佩意猶未盡,出版商也開始攛掇,索性就以狄仁傑為原型,自己動手寫了《鐘樓案》《迷宮案》《黃金案》等一個系列。

最終這個系列結集,命名為《大唐狄公案》。還被列入了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生必讀書目,狄仁傑自此有了“東方福爾摩斯”的稱號。

在海外轉了一圈之後,狄仁傑的影響力又回到了大陸。

比如,這部非常具有年代感的《狄公斷案傳奇》,就是根據《大唐狄公案》改編的。

歷史上的狄仁傑真的斷案如神嗎其實我們都被電視劇誤解了!

後來的各種衍生影視劇,也多半都逃不出這個斷案神探的形象。

不過,再轉頭想想,這當中雖然有誤解,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沒有後世的添油加醋,狄仁傑或許就單一地被記錄在史書上的幾行字中,而不是像今天被人們記住的那樣,有血有肉,層次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