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學堂丨三十七道品——四念處(上)

清涼學堂丨三十七道品——四念處(上)

我們依佛所說之法修學,如聲聞人依四諦法,可達阿羅漢果位,修十二因緣還滅門,證辟支佛果,修六度萬行,可達無上佛果。凡是修行法門,皆屬道諦範圍。對藏教,從略來說,修行方法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詳細來說,道總不出“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又稱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是四聖諦中道諦的仔細開展,包括:四念處(住)、四正勤、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八正道(又稱八聖道或八聖道分)。

其實,三十七道品也不出戒定慧,如八正道之正語、正業、正命屬戒學。四如意足,五根中之定根,五力之定力,七覺支之除、定、舍等屬定。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之精進根、慧根,五力之進力、慧力,七覺支的擇法、精進、喜,八正道之正見、正思惟、正精進皆屬慧。三十七道品中也有通於定、慧的,如五根之念根,五力之念力,七覺支之念覺支,八正道之正念,凡“念”字皆通於定、慧。五根之信根,五力之信力,則通三學,若無信心,無法學佛,何況成就三無漏學。

此外,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並非單隻小乘,四諦通大小乘,道諦是四諦之一,當然也通大小乘。但在大乘佛法中,有時稱助道,因大乘法另有正道,例如六度等,三十七道品是幫助正修法門的。小乘聲聞法視為正道,屬正修法門,以之作標準,依次第而修,而大乘視作助道,也通正道。

四念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這裡的“念”是修觀,能觀之心,不是持佛菩薩名號的“念”的意思。“四念處”處是境界,所觀之境,對下四種觀法,須真正由內心下工夫觀照,非念念而已。四念處也稱“四念住”,將心安住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修法中。

四念處,本對五蘊身心修觀,因眾生對五蘊身心起四種顛倒,須修觀以對治。一、觀身不淨,對色蘊言;二、觀受是苦,針對受蘊;三、觀心無常,對識蘊說;四、觀法無我,對想、行二蘊言。眾生對色身起淨之顛倒,對所受環境起樂之顛倒,對心王起常之顛倒,對想、行二法起我之顛倒,執我、我所。將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不淨,執計為常、樂、我、淨,故須修四念處對治。

色、受、想、行、識即眾生之五蘊,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五法。依其相生次第,應該是識、受、想、行、色,由細至粗。“識”八識心王,最細;有識才有“受”,接受外面境界,方有“想”,想之後才會造作,才有行。具前四種心法,方有身體,即是“色”。

佛法將這些法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眾生一切法,總不出色、心,三科也不出色、心,因眾生所迷有種種不同,對迷心重迷色輕者,說“合色開心”之法,合色法為色蘊,心法為受、想、行、識四蘊,即五蘊。

迷色重迷心輕者,說“開色合心”,即十二處,又名十二入,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中,前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六塵之前五塵是色法,法塵中一分屬心法,一分屬色法,謂“法處所攝色”。所以,十二處,心法一處半(意根及法塵一半),色法分開有十處半(五根、五塵及法處所攝色)。

對心色倶迷者說十八界,“心色倶開”。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色法有十界半(五根、五塵、法處所攝色),心法七界半(意根、六識、法塵之一半)。根與識要分清楚,眼根是色法,眼識是心法。

因眾生執常、樂、我、淨四種顛倒,四倒不離五蘊,眾生因五蘊身心起以苦為樂、無常計常、不淨計淨、無我計我四種顛倒,須修四念處對治。

文: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