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聲!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和製造業佔GDP比重是否降得太早太快?

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出席並發表演講,主題是“十四五工業的新擔當”,他認為,中國工業和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這些年出現了過早過快下降的情況。

他表示,中國工業佔比從2006年42%的高峰一路跌到2019年的32%,同期製造業佔比由32。5%降到27。7%。

他表示,27。7%是韓國的水平,韓國1995年實現工業化,我們要2035年才能實現基本工業化,韓國人均GDP是3萬美金,我國是1萬美金。因此,李毅中提問,中國工業和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是不是降得太早太快了?

重磅發聲!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和製造業佔GDP比重是否降得太早太快?

以下為李毅中發言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企業家朋友們,首先祝賀峰會的成功舉辦,下午讓我先發個言,我想就“十四五”工業領域的幾項新任務談幾點體會,主要圍繞四個問題:工業的地位和作用、創新和數字化、碳達峰與碳中和,最後再說一說資源和能源。

首先要正確把握工業在新徵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確立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大目標,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的經濟體系,這就意味著我國的工業化還要走一段較長的路程,工業、製造業仍然要發揮支撐、帶動和保證作用。我國工業和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這些年出現了過早過快下降的情況,這裡有一張示意圖,但都是按照數字做出來的,工業佔比從2006年42%的高峰一路跌到2019年的32%,去年這個數字沒有公佈,應該是保持平穩,同期製造業佔比由32。5%降到27。7%,27。7%是什麼水平呢?是韓國的水平,韓國是1995年實現工業化,我們要2035年才能實現基本工業化,韓國人均GDP是3萬美金,我國是1萬美金,是不是降得太早太快了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的建議以及“十四五規劃”當中有一句話,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要保持製造業佔比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的根基”,現在瞭解到許多行業都在指定“十四五規劃”,功夫要下在高質量發展上,保持工業增加值增幅要和GDP增幅相當,還要保持工業投資的佔比,工業投資的增幅和整個投資的增幅要相當,現在這種情況還不是令人滿意,要改變工業投資長期低迷的狀況。

其次是要堅持科技創新,加快數字化轉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增強我們自主可控的能力。要儘快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抓住時間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補空缺,世界市場佔到60%,經過多年努力,很多卡脖子的地方都已經解決,剩下兩三個今年一定要攻下來。

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抓緊重大科技攻關。科技投入佔到GDP的比例和投入強度,我們去年是2。4%,美國是2。79%,北歐和挪威這些國家是3%,日本和德國是3。4%,韓國是4。5%,所以我們還有餘地、還有潛力。問題是其中用於基礎研究的比例只有6。2%,發達國家是15%-20%,俄羅斯是15%。“十四五”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十四五”要提到8%,我覺得還是低,需要繼續提高。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有各種版本,最高的也就30%,就是發達國家的一半,政產學研用經各方面要協同有力,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完善政策,更多地要用市場化的辦法促進成果的轉化。我們要支援企業參加國家重大科技專案,並帶頭實施成果產業化,鼓勵支援下游的使用者優先使用,打通科技的價值鏈。

深入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前半句是個手段,就是把資訊科技物化為實體,後半句才是目的,也就是要推動各個垂直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十四五規劃”有這樣一個指標,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到GDP的比重去年是7。8%,要提到10%,列為“十四五”的主要目標之一。工業是數字化的主戰場,我們要分行業、分企業抓起,製造業分為兩類:離散式的和流程式的,因此要因業施策、試點推廣,企業則要分層次分步實施,各地的情況不同,需要因地制宜、防止雷同。

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深度發揮制度優勢和產業優勢。制度優勢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個我們搞得不錯,但恕我直言,產業優勢發揮得不夠。我國工業門類齊全,產業鏈很完整,因此應該組織行業的共性技術攻關,上下游協同攻關,要鼓勵下游優先使用上游國產化的產品。“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產學研三個字後面加上一個用字,既要使用,就是使用者反映的現實、抓住的關鍵,我們要深刻預警、認真貫徹。瀋陽機場和我工作過的中石化經過十多年的合作,大部分已經國產化,壓縮機的功率是9萬千瓦,代替了西門子和日本三菱。

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工業要有責任擔當。減碳減排,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避免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災難,這是全球的共識和行動。最近幾年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十四五規劃”有三個硬性指標:單位GDP能耗下降13。5%,單位二氧化碳排量下降18%,森林覆蓋率達到24。1%,三項指標都是和碳達峰、碳中和相關。中財委專門研究了這個問題,提出這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的考驗。

我國生產活動年排放二氧化碳量超過100億噸,佔到全球的30%,年增長1。5%左右,形勢嚴峻。工業是主要的排放源,我們應該有責任擔當,要加快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人員結構、產品結構,減供煤炭用量,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研發二氧化碳的封存和利用,加快建設用能權碳排放交易市場,開展國際合作,深入節能降碳減排,建立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這些任務要一項一項落實,還要重視植樹造林,提升碳匯能力。以上任務要逐項分解,落實到行業企業,其中重點行業比如鋼鐵,河北省鋼鐵工業量很大,注重超低排放的改造,現在大部分已經完成了。

注重開發應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能源和資源的安全。我國工業存在一個結構性的矛盾,就是部分能源資源不足,大量依賴進口。大家熟悉的原油對外依存度73。5%,天然氣42%。鐵礦石雖然我們自己生產不少,但因為自己的鐵礦石含鐵量低,進口的含鐵量高,折算下來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85%比石油還高。以上矛盾在以後國際形勢變局當中會顯得更加突出,對我們的能源資源、產業安全帶來挑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建議,專門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其中包括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安全,“十四五規劃”做了具體安排,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當中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供應基地。首先是增加國內的供給,加強礦產資源的規劃管理,推進重點油氣田、重點礦區持續建設和集約化開發,開發新一輪找油找礦突破工作。國家應該加強和改善相關的政策支援,比如石油行業希望國家收取油田特別收益金,設立油氣勘探開發基金。我們資產礦石的稅太高了,達到17。2%,新建鐵礦限制條件過於苛刻。支援企業走出去,特別是“一帶一路”進行資源合作共贏開發。我國油氣已經達到每年2。1億噸,全鐵礦石達到1。6億噸,今後還要進一步增長。照片當中是我們最近在幾內亞合作開發西芒鐵礦,都是露天礦,這就可以應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進口廢鋼廢銅不能一刀切看成洋垃圾,沒有道理,據悉已經恢復了正常。

耽誤了大家的時間,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