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 伏羲陵廟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一、伏羲氏

在中國,最早的歷史源頭,有文字反映的是“三皇”“五帝”。大多數認為:“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五帝”即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伏羲氏,又稱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婚配而產生。伏羲氏為“三皇”之首、“百王先”。

【伏羲像貌】

伏羲氏像,多有記載,但眾說不一。

《列子·黃帝篇》曰:“庖犧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路史·後紀》曰:“伏羲龍身。”

《太平御覽》曰:“伏羲人頭蛇身。”

《帝王世紀》曰:“蛇身人首。”

大多認為伏羲氏像貌“人頭蛇身”,這可能是中華民族以“龍(蛇)”為圖騰的源頭。

伏羲氏 伏羲陵廟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最早的伏羲石刻

【伏羲出生地】

伏羲氏出生地,說法頗多,影響較大的有成紀、雷澤、仇夷山。

成紀。《帝王世紀》《水經注》記載:伏羲氏的出生地為成紀。成紀在今甘肅省秦安縣,今屬天水市。今天水市北封臺山和市內西街有伏羲廟。農曆正月十六日伏羲誕辰有傳統的祭祀活動,朝拜伏羲。

雷澤。《史記.五帝本紀》《太平御覽》《地理志》記載:伏羲氏的出生地為雷澤。古時有雷澤縣,在今山東省鄄城縣境內,雷澤在今之舊城鄉。

仇夷山。《太平御覽》引《遁甲開山圖》雲:“仇夷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仇夷山即仇池山,在今甘肅西和縣南部,為古羌戎住地。

【伏羲主要功績】

教民做網用於捕魚打獵,教民馴養所捕獲的動物。

創造文字,取代“結繩記事”。

研創“八卦”,首倡“天人和諧”。

變革婚嫁,結束原始群婚狀態。

發明陶壎、琴瑟,開始音樂愉悅生活。

伏羲氏 伏羲陵廟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河南淮陽太昊陵

二、伏羲陵廟

河南淮陽太昊陵。即伏羲陵廟。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

甘肅省天水伏羲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區西關伏羲路,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後經九次重修,形成古建築群。逢龍誕日(農曆五月十三日),舉行祭祀、朝拜儀式,祭祖活動。

山東鄒城伏羲陵。位於山東省鄒城市郭裡鎮爺孃廟東村的鳧山。鳧山羲皇廟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微山伏羲廟。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鎮劉莊村。是濟寧市現存最早的廟宇建築。

湖北襄陽伏羲廟。位於湖北省襄陽城南的紫蓋山。廟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廟前有石制牌匾一付。因有伏羲廟,山時時常有紫霧繚繞,故稱紫蓋山(今扁山)。今廟不存。

伏羲氏 伏羲陵廟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甘肅省天水伏羲廟

三、襄陽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伏羲葬襄陽史料】

東漢皇甫謐《帝王世紀》雲:“伏羲葬南郡,在襄陽”。

(唐朝)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雲:“按皇甫謐,伏犧葬南郡”。

(南宋)羅泌撰《路史》雲:“伏羲……世紀雲葬南郡在襄陽”。

(清代)馬驌撰《繹史》雲:“帝王世紀庖犧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清代)夏力恕《湖廣通志》載: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長沙舜葬零陵。

此外,《欽定四庫全書》《通鑑外紀》《世說新語》《元和郡縣誌》中亦有伏羲葬襄陽的記載。

【襄陽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峴山位於湖北省襄陽城南3公里處。上世紀末,由於缺乏環境保護,開山炸石將峴山東側一面炸燬,山體岩石裸露,狼藉一片,無法修復。為了美化山體,當地政府決定在山體裸露的岩石上,雕刻伏羲像。

襄陽伏羲摩崖石刻雕像,2014年始動工,2019年竣工。

襄陽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高70。5米、長230多米。僅眼睛長9米、高2米;鼻子長18米、寬9米,一個鼻孔可容納十餘人。襄陽伏羲摩崖石刻雕像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山體頭像雕像。

伏羲氏 伏羲陵廟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襄陽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楊立武)

伏羲氏 伏羲陵廟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襄陽考古探研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