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市集”從購物中心裡的稀罕物,漸漸地變成了常駐嘉賓,各種或西方或傳統的藝術、人文的活動不斷地被請進購物中心。然而,他們的效果如何呢?我和一位做人文下午茶的朋友聊了聊……

三五年前市集開始在上海流行,從國外跳蚤市場演變而來,商戶和消費者的流動性都很強,商戶以個人為主,二手、原創的產品都有。早期的市集都會選上海市中心,一些住宅區或者老廠房裡,規模很小,只在週末營業。

商場希望引進一些新鮮的內容,開始引進或自己承辦一些市集。目前上海比較活躍的市集運營商有鸚鵡螺、新天地懷舊市集(又稱DFM@XTD)▼新天地懷舊 型男女集市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1、市集運營商們如何各顯神通?

型別一:以賺取攤位費為核心

鸚鵡螺市集是其中的代表,商戶多是兼職的文藝青年、手工藝人,倡導C2C的概念。開始的品質和效果不錯,但隨著進駐商場數量增加,對商戶的數量要求增大,優質商戶供不應求,品質和特色難以保證。

此類市集商業模式是以賺攤位費為核心,商場收取市集運營方固定的場地費,運營方再收取商戶固定的攤位費,一般600元/天,提供一個固定規格的桌子,類似會展的形式。

▼鸚鵡螺市集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型別二:APP做市集,為線上導流

“鄰用寶”是一個專門推薦各類吃喝玩樂內容的APP,在上海的虹橋天地、環球港等商場做過DIY體驗活動。

參與的商戶是週末去哪兒平臺上的入駐商戶,有花藝課、插花、現場手繪紋身、多肉DIY、甜品美食攤位等,就目前來看,形式和體驗內容相對單一、簡單。

它的商業模式與傳統市集不同,在商場做體驗活動更多的是為了線上導流。消費者在現場參加活動時,會收到app商戶的一些優惠券等。

型別三:伍德吃托克,向顧客收門票

伍德吃托克可以算是市集的2。0版本,是去年開始舉辦活動的一個美食類市集,仿照美國“布魯克林吃貨節”的形式,場地上千平方米,市集裡不只有美食,還有樂隊表演、藝術展、設計師作品等等。

伍德吃托克從去年 3月份開始,在春天、夏天和冬天各辦了一場,向參與的顧客收取門票。此類市集規模更大,不太適合與常規商場合作,頻次也較低,盈利模式更多元化。

▼伍德吃托克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2、引進互動體驗=為商場招攬人流嗎?

商場為了給消費者帶來新鮮感,會引進市集或者DIY體驗活動,但效果參差不齊,也有一些活動過於藝術,拔得太高了。

尚嘉中心 "稀捍行動"

尚嘉中心又被稱為“靴子樓”、“LV大廈”,它會配合公益組織做主題活動,稀捍行動是其中之一,即把苗繡、造紙技術等在現場展示,消費者可以報名參加,週末固定時間有體驗活動。尚嘉本就是一個很高冷的商場,這種過於原生態、傳統藝術的活動很難有效吸引人氣。

▼稀捍行動 × 週末畫報|“天工時光傳奇”手工藝展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大悅城 誠品生活採集·蘇州

大悅城的“5號車庫”、“摩坊166”以及誠品生活地下一層的生活採集都會做一些手工藝體驗課程。因為原創的作品有時初看並不驚豔,顧客匆匆路過,只看到了價格不菲,沒辦法瞭解其中的獨到之處,很難被吸引。而體驗互動,可以讓顧客真正瞭解、體驗它的工藝之複雜、選材之精細,從而喜歡上它。

▼上海大悅城 摩坊166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不是所有工藝/藝術都適合在商場內體驗

有些工藝技術含量太高,初學者無法短時間內完成一個作品,體驗感不好。所以需要事先與手工藝人探討、簡化環節,挑選其中相對容易而有呈現出大變化的工序,讓消費者有成就感。

舉例:有料生活倉在活動上曾做過羊毛氈玩偶和飾品體驗

從羊毛戳成最基礎的成品也需要2-3小時,對顧客來說非常無聊,不適合短時間體驗。所以需要手作老師先做出羊毛氈的主體,比如動物的圓型身體,胸針的主體部分。顧客只需完成簡單的裝飾,加上自己的創造力,呈現出不同的動物毛氈、各種水果型的胸針和耳環等。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另外,也要考慮到場地、物料和工具的可行性,像木工、陶藝等會有木屑;陶土很重,現場清潔、材料工具運輸上都會比較麻煩;而食品類DIY又存在衛生安全、用水方便與否的問題。

純體驗,手工藝難以為繼

一些手工藝課老師,有商場零租金找他們開店,條件非常優惠。但是他們本身授課、日常運營成本很高,而顧客對課程價格都有承受上限,很難從單純授課來覆蓋所有成本,總體還是虧的多。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3、手工藝人生存的困境

研發設計需要回歸日常生活

很多手工藝者的年紀比較大,技術很好,但是產品的研發和設計已經與時代脫離,對於市場推廣營銷的能力也欠缺。

加之,以往像木雕、漆器、工藝品等以企業購買為主,多用於辦公地、酒店等的公共空間陳列,而不是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使用。現在受反腐倡廉的影響,業務萎縮,都在走下坡路了。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對品質生活和精神層面的追求提升,反而貼近日常生活的手工藝品更加有市場。

以漆器為例,原來主要是給給酒店、大企業做大型裝置,屏風、畫,在公共空間陳列。但其實漆器在日本,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碗、杯子、筷子、扇子等都會用到。

市集+體驗互動,是商場吸引客流的妙方嗎?

品牌傳播與手藝傳承

顧客初看手工藝產品,不瞭解它的價值、背後的故事和裡面的細節,只看到一個價格,很多時候都不會購買,認為價效比不高。只有當顧客瞭解過程,知道材質的稀有性、工藝的複雜、生產週期之長,才會引發興趣。而現在大多數工藝人缺乏宣傳、傳播自身價值的意識和能力。

另外,一個就是工藝傳承出現繼承人斷檔的問題,像中國傳統絲綢技藝“緙絲”,目前傳承人只有8位。

所幸的是,時下年輕人追求自己的個性,反而有些願意去做些傳統工藝的東西。其中的一些人思路很開放,會把傳統的東西再做創新,和生活相結合,這個是一個好的趨勢。

希望更多新鮮業態融入商場,

顧客在商場收穫得更多,

不只吃喝玩樂,還有寓教於樂。

感謝分享!

公眾號【夢市集】,一個有內容的訂閱號

發現更多風景,每日精選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