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晶三元正極材料製備工藝

在動力電池領域為了滿足對高能量密度的追求,正極材料正在逐漸從常見的NCM111、NCM523等中低鎳材料向高鎳材料過渡,更高的鎳含量可以有效的提升三元材料的容量,但是也會導致三元材料的介面穩定性降低,導致材料迴圈效能下降。近年來開發的單晶材料,不僅具有較小的比表面積,同時由於晶界數量少,因此顆粒的機械強度顯著提升,顯著改善了三元材料的迴圈穩定性。

近日,美國的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的

Jayse

Langdon

(第一作者)和

Arumugam

Manthiram

(通訊作者)等人對不同的單晶材料的合成工藝進行了總結和回顧。

雖然單晶材料在穩定性上相比於多晶材料具有顯著的優勢,但是合成大尺寸的單晶材料目前仍然面臨較多的問題。雖然我們目前已經開發了多種單晶材料的合成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介紹單晶材料的合成方法之前,作者首先對現有材料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TiS2是最早應用於鋰電池的正極材料,這種材料具有三維結構,以及良好的電化學特性,但是其振實密度低,同時還存在產H2S的問題,因此很快被新型的正極材料所取代。在1980年,Goodenough老爺子採用固相法合成了後來被廣泛應用的LiCoO2材料,在1983年人們透過共沉澱法有效降低了鈷酸鋰材料的燒結溫度,較低的燒結溫度使得LCO材料的粒徑較小,能夠有效的改善材料的倍率效能,但是過大的比表面積也加劇了介面副反應,同時研究也發現低溫下合成的LCO材料具有多晶結構,同時迴圈效能也較差,因此目前LCO材料仍然以高溫合成的單晶結構為主。

在鈷酸鋰之後,人們開發了同樣具有層狀結構的三元材料,三元材料透過引入Ni、Mn、Al等元素,使得材料的容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因此三元材料在動力電池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三元材料的合成工藝主要以共沉澱法為主,為了能夠對前驅體的形貌進行調控,我們通常在共沉澱的過程中引入絡合劑,溶液中的過渡金屬陽離子發生絡合,從而改變這些陽離子與陰離子(例如碳酸根、氫氧根離子)的反應速度,再對沉澱溫度進行調控,就能夠很好的控制沉澱物的形貌。

單晶材料不同於多晶材料,其一個顆粒往往只有單個晶體顆粒構成,內部不存在晶界,因此結構和電化學穩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因此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下圖展示了近年來單晶材料相關的文章數量變化趨勢,特別是2020年僅上半年發表文章的數量就超過了2019年全年的數量,這主要得益於Dahn的課題組在取得了單晶材料軟包電池迴圈壽命超過5000次的成果,得到了特斯拉的認可,這一巨大的突破,也吸引了該領域的其他廠家投資單晶材料。

單晶三元正極材料製備工藝

下圖a中作者展示了迴圈5000次後的NCM523材料的截面 圖,該材料在5000次迴圈後容量保持率仍然達到了97%,同時顆粒內部也完全沒有裂紋的產生。下圖b則展示了迴圈1100次後的NCM811材料的介面圖,其迴圈1100次後容量保持率仍然可達98%,同時顆粒內部也沒有裂紋產生。

單晶三元正極材料製備工藝

下圖展示了常見的單晶材料的製備工藝,主要包括單步高溫合成工藝、多步高溫合成工藝和熔鹽輔助合成工藝三種。

單晶三元正極材料製備工藝

提升燒結溫度是製備大顆粒單晶材料的有效方法,較高的溫度能夠有效的提升離子遷移的速率,從而促進顆粒的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高燒結溫度的同時,也要增加配鋰量,以抵消高溫燒結過程中的鋰揮發。下圖展示了燒結溫度和配鋰量對於單晶材料形貌的影響,從圖中能夠看到在970℃時,配鋰量分別為15%、20%和25%時,單晶顆粒的尺寸分別為500nm、2-6um和4-8um,在低溫條件下幾乎不會見到大的單晶顆粒,而在高溫下只有配鋰量較高時才能獲得大的單晶顆粒,但是過量的鋰會使得材料的鋰殘餘量增加,導致電池產氣增加,雖然我們可以透過水洗工藝降低材料的表面殘鋰量,但是水洗過程會引起高鎳材料的脫鋰,從而在其表面產生結構缺陷。

一般來說高鎳材料的燒結溫度會明顯低於低鎳材料,例如對於NCM811和NCM523材料經過最佳化的燒結溫度分別為750℃和900℃,而燒結單晶的溫度比燒結多晶材料的溫度分別高80℃和70℃,高鎳單晶材料的燒結溫度要低於低鎳材料。單晶材料在燒結過程中需要高溫,這不僅會使得一次顆粒長大,同樣也會使得二次顆粒之間粘連,因此在燒結後需要進行研磨粉碎。

單晶三元正極材料製備工藝

如上所示單步高溫燒結會引起二次顆粒團聚,並且導致殘鋰量增加,並引起顯著的陽離子混排,退火處理時解決這一溫度的有效方法。例如在NCM622單晶材料製備過程中,首先將未配鋰的材料在700℃下燒結5h,然後配上5%冗餘的碳酸鋰再在800℃下燒結5h,然後再900℃下燒結2h,最後將材料研磨破碎後再在940℃下退火2h,透過這一系列處理從而顯著改善了材料的容量和迴圈穩定性。

雖然退火處理能夠解決一些單晶材料合成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但是研究表明在NCA材料的合成過程中過高的溫度和過高的配鋰量會引起Li5AlO4雜相的產生,因此單步高溫合成方法很難在單晶NCA材料的生產應用。因此人們開發出了多步合成方法,首先將前驅體與80%-97。5%的鋰進行混合,然後再485℃下燒結3h,然後經過研磨後再再485℃下燒結2h,然後再在850-950℃進行燒結,由於較低的配鋰量,因此能夠有效的阻止產生Li5AlO4雜相,然後再將剩餘的鋰加入,並冗餘1-2%,再在735℃下進行燒結12h,透過多步燒結法有效的減少了顆粒團聚的現象。

單晶三元正極材料製備工藝

除了上述的高溫合成方法外,另外一種合成單晶材料的主要方法是熔融鹽法,這一方法需要在合成過程中新增前驅體數量數倍的鋰鹽,熔融鋰鹽能夠有效的促進原子擴散,從而促進顆粒的生長,因此能夠在較低的溫度下合成大尺寸的顆粒,從而有效的減少陽離子混排和粒子團聚,但是這一方法需要在合成後對鋰鹽進行清洗。

Sun等人透過新增50%冗餘的LiOH和25%的Li2SO4,在900℃下燒結10h,然後按照2℃/min的速度進行降溫,然後經過研磨後再在700℃下燒結6h,這一方法相比於較低配鋰量的方法,燒結溫度低了40-60℃,從而有效的降低了顆粒團聚和陽離子混排。

單晶三元正極材料製備工藝

熔融鹽燒結法另外一個巨大的優勢在於可以透過熔融鹽的選擇,進而對材料顆粒的形貌進行調控,例如在KCl熔融鹽中形成單晶顆粒是球形的,而在NaCl熔融鹽中形成的顆粒則為完美的八面體,以{101}和{003}晶面朝外,並且在NaCl熔融鹽中顆粒的生長速度更快。

單晶三元正極材料製備工藝

鋰鹽的冗餘量也會對單晶材料的生長過程產生顯著的影響,例如Qu等人研究了5%-110%鋰冗餘量對於單晶NCM523材料的影響,研究表明隨著配鋰量的增加,一次顆粒的尺寸顯著增加,但是材料仍然保持了二次顆粒的形貌,只有當配鋰量達到110%時,二次顆粒會破碎成為一次單晶顆粒。所有的這些顆粒都相比於5%的冗餘配鋰量的材料表現出了更好的迴圈效能,這主要是因為較多的熔融鹽減少了陽離子的混排,從而改善了材料的迴圈穩定性。

單晶三元正極材料製備工藝

單晶材料從合成工藝上來看,主要有單步高溫、多步高溫和熔融鹽輔助法等方法,單步高溫需要的溫度價高,因此容易引起顆粒團聚,陽離子混排等問題,多步高溫法能夠有效的降低材料在高溫下的燒結時間,可以有效的改善材料的效能。熔融鹽法則可以透過鋰鹽的選擇對材料的形貌進行調控,從而獲得理想特性的材料。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絡。

A perspective on single-crystal layered oxide cath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37 (2021) 143–160,

Jayse

Langdon, Arumugam

Manthi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