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車運動引發漣漪效應:中國鐳射雷達意外戰勝國外巨頭

新造車運動引發漣漪效應:中國鐳射雷達意外戰勝國外巨頭

亮道智慧、禾賽、速騰聚創相繼釋出純固態側向補盲鐳射雷達,而國外鐳射雷達公司,則是破產、合併、退市三重奏。中外鐳射雷達產業的不同境遇背後是中國在智慧電動汽車發展階段先行一步,並佔據規模優勢的結果。

文丨智駕網 黃華丹

對鐳射雷達來說,從年初的上車潮後,到如今似乎又迎來一個廣受關注的小高潮。只是這次多少有些喜憂參半,寒冬還是暖冬,全憑各自所處的位置。

一方面,是國外企業頻頻爆出的“噩耗”,從自動駕駛公司蔓延到鐳射雷達公司。

先是Ibeo宣告破產,緊接著Ouster與Velodyne合併,Quanergy退市。剩下幾家,從資本面上看,股價一路下瀉,日子也不好過。

觀者難免疑惑,鐳射雷達行業,到底發生了什麼?

積極的一面是,國內企業在長距主鐳射雷達產品的上車大戰暫告一段落後,又開始相繼釋出側向補盲鐳射雷達產品。

新造車運動引發漣漪效應:中國鐳射雷達意外戰勝國外巨頭

5月亮道智慧率先發布國內首款純固態側向補盲鐳射雷達,11月2日和7日,禾賽與速騰聚創也相繼釋出固態側向補盲鐳射雷達。從量產時間來看,各家基本都定在了

2023年下半年

。而據智駕網訊息,今年還有其他鐳射雷達企業也將釋出新的側向補盲產品。同時,禾賽科技CEO李一帆在交流會上也表示後續可能每幾個月都會有新產品釋出。

從產品研發到釋出、定點、上車,從主鐳射雷達到側向補盲,這一方面說明,在外界所不見的地方,按照產業的節奏,國內鐳射雷達企業的腳步一直在前進。同時,對整個產業而言,其發展的趨勢也在逐步最佳化中。

此外,幾輪融資的公佈也可以說是行業的一劑強心針。11月4日,亮道智慧宣佈完成超億元人民幣B1輪融資。11月11日,速騰聚創也再度公佈新一輪戰略融資的多個產業投資方。

新造車運動引發漣漪效應:中國鐳射雷達意外戰勝國外巨頭

為什麼對鐳射雷達企業來說,國內外的氣候相差如此之大?

亮道智慧CEO劇學銘在媒體溝通會中多次提到

這和國內外車企的節奏有關

。國內車企願意用鐳射雷達,而且車型迭代快,對國內鐳射雷達企業來說有更多的機會。國外車企,以德國為例,開發週期長,對鐳射雷達企業來說,錯過一次機會就需要持續燒錢等下一個節點。而在這之間如果自身資金儲備不足,又遭遇資本寒冬,就很可能發生如今海外鐳射雷達企業所面臨的困境。

國內汽車的智慧化速度越來越快,今年以來,部分鐳射雷達車型已經落地,並開啟了高階輔助駕駛的推送。關於鐳射雷達的上車情況,我們也進行了簡單的整理,後文細看。

在發展高階自動駕駛的路上,鐳射雷達無疑是國內的主流路線。這也是國內鐳射雷達企業的幸事。

對於產業來說,正如李一帆所言,在釋出之前,其實研發早已開始。而就鐳射雷達這條路來說,雖然目前鐳射雷達車型還未大規模落地,但產品自身的發展已然從前向的主鐳射雷達開始向補盲鐳射雷達演進,以期實現更全面的覆蓋。

如果說主鐳射雷達是第一輪廝殺,那麼從今天的局面來看,補盲鐳射雷達就成了鐳射雷達的第二個戰場。

01.

側向補盲鐳射雷達

主鐳射雷達專注於車輛前方的感知,特點是看得遠,但垂直視場角小,無法感知到靠近車身的部分。而且,普遍主鐳射雷達視場角為120°*25°,覆蓋範圍不足。即便使用兩顆以上也只能擴大水平視場角,無法擴充套件垂直視場角,而且將顯著增加成本。

在高階輔助駕駛系統發展到城市領航輔助階段,在複雜的城市路況下,近距離的補盲鐳射雷達成為一種必要的安全補充。

新造車運動引發漣漪效應:中國鐳射雷達意外戰勝國外巨頭

首先,我們來看這三家釋出的側向補盲鐳射雷達。

從釋出時間來看,亮道智慧搶佔了先機,不過三家目前宣稱的SOP時間均為2023年下半年。

在視場角上,速騰聚創E1以120°*90°佔據優勢,禾賽FT120為100°* 75°,相對較小,亮道LDSense Satellite則以120°*75°居中。

從技術路線來看,三者都以

純固態的FLASH方案

為基礎,但又有所區別。

純固態是指鐳射雷達內部沒有任何運動部件,多種電子元器件整合在晶片上,因而可簡化結構,提高可靠性,同時,方便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

FLASH方案是透過短時間直接發射出一大片覆蓋探測區域的鐳射,再以高度靈敏的接收器來完成對環境周圍影象的繪製。

新造車運動引發漣漪效應:中國鐳射雷達意外戰勝國外巨頭

根據各家公佈的資訊,亮道智慧採用的是FLASH路線,禾賽和速騰聚創則在FLASH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禾賽的FT120可調節鐳射發射的時間和方向,速騰聚創E1則可根據需求將鐳射集中在某些區域,即可根據場景實時調節局部發射功率。

此外,速騰聚創和禾賽都表示採用自研晶片,亮道智慧也在11月8日的溝通會上表示其核心元器件SPAD晶片已透過AEC-Q100認證,自建工廠將於2023年第一季度投產驗證,年產能約為50萬臺。李一帆則表示,禾賽自建工廠將於2023年上半年全面投產,年產能120萬臺。

除了這三家釋出的純固態產品,此前,一徑科技也已經發布MEMS路線的補盲鐳射雷達,ML-30s,FOV140°×70°,等效線束160線。大陸也已推出兩代短距固態 Flash 鐳射雷達:SRL121(探測距離 1-10 米)和HFL110(50 米以內)。

顯然,補盲鐳射雷達領域已經卷了起來。

不過,在交流會上,劇學銘表示目前市場足夠大,在一定程度上大家是在並肩作戰推動鐳射雷達上車。當下大家需要做的是各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共同推動不同的車型讓大家能夠見到鐳射雷達,見到鐳射雷達在車上更多的想象空間。不必總是過於強調競爭關係。

02.

鐳射雷達上車怎麼樣了?

看完新產品的對比,我們再回過來看看各家此前的成績。

禾賽和速騰聚創無疑是國內鐳射雷達公司第一梯隊的選手,AT128和M1均為主鐳射雷達產品中的明星選手。而亮道智慧作為鐳射雷達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此前以軟體服務和測試服務為主,LDSense Satellite是其首款硬體產品。

年初我們就盤點過使用不同鐳射雷達產品的車型,禾賽和速騰聚創幾乎佔據半壁江山。今天我們重新來看看兩家是否有新增,以及此前的車型落地情況如何。《鐳射雷達井噴式上車》

據諮詢公司Yole Intelligence《2022年汽車與工業領域鐳射雷達報告》顯示,2021年,在ADAS前裝量產領域,禾賽斬獲全球27%的前裝定點數量,排名全球第一。

而在自動駕駛領域,禾賽更是以58%的市佔率,以絕對優勢領先市場,排名全球第一。

不過,從國內定點車型來看,速騰聚創在數量上也佔據了不小的優勢。

根據鐳射雷達垂類媒體鐳射雷達老炮兒的統計,目前速騰聚創與禾賽的產品依然是上車數量最多的。

新造車運動引發漣漪效應:中國鐳射雷達意外戰勝國外巨頭

不過,目前搭載禾賽和速騰聚創鐳射雷達的車型大部分還未交付鐳射雷達版本。

在長距主鐳射雷達市場幾乎被速騰聚創與禾賽科技霸榜的前提下,對亮道智慧來說,以純固態補盲鐳射雷達作為進入鐳射雷達硬體市場的首款產品顯然是個恰當的時機。

目前,FLASH路線由於功率等問題,在需要大視場角的情況下只適用於短距的補盲場景。但劇學銘也認為,如果縮小視場角,FLASH產品也可以做到長距測遠,而且對於部分只需要看清前方車道路況的高速場景來說,使用可長距測遠的小視場角FLASH鐳射雷達也不失為一種選擇。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做到在不犧牲視場角的前提下做到較遠距離的感知測量。

不過,劇學銘也表示,亮道智慧看好FLASH路線,使用新一代的晶片,從發射端提高發射的效率、能量、密度,在接收端也做得更好,FLASH也可用作需要長距離的主鐳射雷達。

而另一方面,雖然國內鐳射雷達公司從業績上看錶現亮眼,但就整個產業而言,包括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在內的明星公司也仍屬於創業公司。從產品研發到產線的佈局,仍然需要重金投入。

雖然有主營業務的營收支援,但融資依然是獲得資金的主要途徑。據業內人士統計顯示,目前禾賽累計融資額超40億元人民幣,速騰聚創則超30億元人民幣。而亮道智慧此次公佈的B1輪融資也超億元人民幣。

而在車端,鐳射雷達的應用其實也才剛剛開始。劇學銘認為,要讓使用者對鐳射雷達有更好的感知,除了硬體本身,對感知和功能的開發,以及軟體層面的融合也很重要。國內市場上更好的鐳射雷達功能應該是在2025年左右會出現。

同樣,李一帆也認為,雖然目前禾賽已實現了月交付過萬,但對整個產業而言,月交付過萬並不算一個實現規模量產的資料。只有再上一個量級,才可以真正稱得上鐳射雷達的規模上車。

人類的科技從未一蹴而就,對於鐳射雷達,顯然我們還需要多給一些耐心。

03.

不要再批評中國智慧電動汽車堆料了

另外,一點題外話是,對於中國市場上的智慧電動汽車,外界多有批評,堆料,技術路線激進。

但正是這種先於國外汽車品牌標配鐳射雷達的舉動,小鵬、蔚來、理想間接培養了中國本土的智慧駕駛產業鏈,鐳射雷達是一個現實的例子。

而鐳射雷達不是孤例。

在自動駕駛初創公司領域同樣也是如此,雖然中美都在為Robotaxi上路在政策上鬆綁,但它們的商業化顯然趕不上研發投入的費用。

在國外不少公司陷入困境的時候,中國本土的自動駕駛公司透過降維,發力L2級別智慧輔助駕駛,做車企的供應商,不少公司正在度過現金流危機。

另一方面,中國晶片產業遭遇的困境,中國汽車的智慧化也在為國產晶片產業的發展提供豐厚的土壤。

當年不會有人想到,押注電動汽車,走純電動化,意外激活了智慧駕駛產業鏈。

這也可以視為是中國新造車運動的一個衍生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