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多少人呼天搶地悲號,多少人悲傷,父母去哪裡?| 週末讀

清明節追思

人有歸途,即有來處。父母在,尚且知道自己來自哪裡?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獨留自己在這個涼薄的世界上,與人共舞。這世間,再無一人能像父母那樣無私的愛兒女,呵護其身心健康,平安長大,無怨無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被人反覆吟誦的詩句,契合了多少失去至親之人的心境,任是怎樣的痛楚,方能釋懷無盡的悲涼和哀絕之情?

清明節追思

父母過世,多少人呼天搶地悲號?當時不能理解,父母親既然生養了我們,就該是永恆的存在,為何又忍心棄我們而去?回頭再想想,這是多麼任性的念頭。人在心靈和情感遭受重創的時候,思考能力和認知能力直線下降。

每一個經歷過喪親之痛的人都知道,那種絕望和悲慼,任是世界上怎樣的物華天寶也彌補不了。那種疼痛,如尖銳的利器劃過心臟般慘烈。經此,內心深處便有了巨大的黑洞,再也無法填補,因為來自血脈的源泉已然枯竭。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父母在,你和死神之間隔了一堵厚厚的牆,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那堵牆體轟然倒塌,死神瘋狂叫囂而來,你直面死亡。

清明節追思

在我們的觀念裡,死是心底最深的忌諱。從古至今,人們都在逃避死亡。小說中,美猴王在地府,一筆勾銷了生死薄。歷史中,無數皇帝求道煉丹,妄圖長生不老。其實,愛的教育,對應的是靈魂豐沛。死亡教育,對應的是生命價值。

胡適曾用:“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明志,“向死而生”,讓死亡成為我們追尋人生意義的良師益友。當人無限接近死亡的時候,才會反思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

曾經有人問孔子,“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對於聖人,活著的道理尚且踐行不完,哪有時間研究死呢?但是,假如我們只熱愛生命,而不熱愛死亡,那是因為我們並不真的熱愛生命。

清明節追思

死亡讓人生的一切價值面臨毀滅,不解決這個問題,人生其餘問題便無從討論。死亡不是關上了門,而是敞開了另一道門,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門。而隱藏在門後的,是人性的愛、尊重、平等與慈悲。

在這個世界上,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魯迅先生曾說“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我們的祖先和故去的親人,永遠活在我們和後人心中,我們追思紀念他們,他們便是永生了。

清明節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