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 | 濃濃金穗情

文 | 蘇萬新(遼寧)

屈指算來,我參加銀行工作已有三十多個年頭了,這期間,經歷了從手工操作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處理業務的重大變革,切身感受到電子化技術在銀行的飛速發展,也體驗到了農業銀行在改革開放40年來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回首往事,頗多感慨。

那時候,原本想在美術上有所深造的我遵從父母的意願選擇了農業銀行。在一個金穗飄香的時節,以公開招聘的方式考入了縣支行轄屬的一家鄉鎮營業所,從此,與算盤、電腦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當時那個改革開放初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代,銀行的科技手段還很落後,櫃員處理業務是純手工作坊式的勞動,什麼記賬、算賬、計息等等,要完全靠手工操作來完成,銀行員工如果沒有較過硬的基本功是難以勝任工作的,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這種手工勞動讓我養成了勤奮刻苦和做事認真的品性。

記得剛上崗不久,主任讓我跟一個老會計學記賬,在一次班後結賬時,老會計讓我核對總賬和餘額表,可我核對了半天也沒有給老會計一個交待,那該死的算盤彷彿和我有意過不去,每打一遍,算盤上就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也不知道哪個數字是正確的,急得我額頭直冒汗,深感自己學藝不精。這第一次“受命”便成了我職業生涯中難忘的一件事。從此我安下心來虛心學習,從阿拉伯數字練起,苦練珠算、點鈔等專業技術。透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業務技能總算有了提高,工作上也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讚許,算是沒有辜負大家的殷切期望。

後來,由於工作關係,調到了城裡工作。遠離了鄉村小鎮的恬靜而平淡的生活,在感受都市生活的喧囂與繁華的同時,也真正享受到了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諸多便利。電子計算機已替代了繁重的手工勞動,過去那種手工處理賬務已成為歷史。而我在享受這些快樂的同時,心裡竟然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失落。辦公室裡已很難得聽見那玉珠墜盤般的算珠撞擊聲,和手指點鈔的輕快的“沙沙”聲,即便是會計人員年末結賬,也不似過去那般繁忙,櫃員處理賬務只需記住幾個交易碼便可輕鬆完成任務,剩下的時間便是等待上級行的指令,又有幾人還懂得借貸記賬法的法則和資金平衡表的關係呢!

計算機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養成了我們的惰性,更懶得知曉其中的會計原理和賬務之間的平衡關係。思考之餘,有時更加懷念那逝去的“手工時代”,懷念那由算珠聲、點鈔聲構成的美妙的“交響樂”,我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些落伍了呢?

也許是多年的職業性質使然,錘鍊了自己的恬淡的性情和寬泰的心境,淡泊世事,不驚榮辱,大有任憑雲捲雲舒,和“破帽遮顏過鬧市”的超脫,又有了幾分“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多年來,無論是在會計崗位上,還是在現在的文秘崗位上,無論是在小鎮營業所,還是在城區支行,也記不清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

曾記得,在2000年元旦前夕,帶領員工們晝夜值守,提防“千年蟲”,不敢有絲毫懈怠,實在無暇聆聽那悠揚的世紀鐘聲,更無暇暢想站在世紀交替點上的壯闊與蒼茫;在2010年CMS信貸管理系統群推廣期間,和大家一樣,清資料、測系統、忙演練……更是連續幾個晝夜不曾閤眼,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忙。而每年的決算日亦是如此,通宵達旦已成家常便飯。

撫往追今,年華如水。有時,我望著一份份報表、一摞摞文稿,卻也思緒萬千。雖對當初未能走上丹青之路感到些許遺憾,可也無愧於“農行人”這一稱謂。拂去灰塵,這些賬簿上面都還留有我的墨跡和我灑下的汗水。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檔案資料,而更把它看作是厚重的農行的編年鑑、發展史。透過這一串串數字、一份份資料,我彷彿看到了農業銀行在改革開放以來輝煌的發展程序,和我們幾代農行人成長、奮鬥的足跡,聞到了金穗的淡淡清香。

流金歲月 | 濃濃金穗情

作者簡介:

蘇萬新,中國金融作家協會,中國農業銀行作家協會、遼寧省金融作家協會、遼寧省作家協會,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現供職於中國農業銀行遼陽文聖支行,從事綜合文秘工作。工作之餘勤耕文字,作品散見於《金融文壇》《中國金融文學》《中國金融文化》《徵信》《金融時報》《中國城鄉金融報》等報刊媒體,偶獲小獎。

流金歲月 | 濃濃金穗情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流金歲月 | 濃濃金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