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自我接納 接受“和而不同”

李增芬

在親密關係裡,不可避免會產生衝突。兩個不一樣的個體,開啟一段新的生活,有融入的意願,又有各自的期待和需求,是一段不太輕鬆的雙人旅行。

在這樣的關係裡,磨合順利,會並肩前行,共同成長為更好的伴侶。但如果一段關係裡,除了爭吵就是爭吵,這就會是一段讓人不滿意的經歷,甚至是讓人想要擺脫的關係,而在這樣的關係裡,每個人都在尋求解決的辦法。

憤怒,是對自己不滿意

梅因為一件小事和丈夫發生了衝突。

他們準備把煮好的肉涼拌了做晚餐。丈夫切了一盤,剩下的放入冰箱。梅問,為什麼不全切?丈夫說,太多吃不完,留下明天再吃。

頓時,梅暴跳如雷,對丈夫說,你怎麼這樣麻煩,一次就做完的事為什麼要分成兩次做?丈夫不知自己做錯了什麼,覺得很委屈,明明吃不完那麼多,為什麼要一次性切完?

一場爭吵由此拉開序幕。梅控訴丈夫不理解自己,不體貼自己,老是和自己唱反調。她感覺憤怒和不滿。丈夫抱怨梅非要控制自己,非要按照她的意願做事。他感覺委屈和壓抑……種種感受夾雜在一起充斥在兩人之間,梅一氣之下跑出了家,那一刻她感覺不到丈夫的愛,她開始懷疑他是否愛她。

當身體被憤怒佔滿,把這件事直接上升到愛與不愛的高度時,我們要謹慎,要覺察:究竟是對方不夠愛自己,還是自己不夠愛自己?

我們對伴侶發怒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怒氣能夠麻痺我們心中的痛,壓過所有的情緒,甚至能夠麻痺身體的感覺;第二,能讓對方有罪惡感,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控制對方的行為。

但最本質的問題是,我們都曾有過不被重視的痛苦:我對自己太不滿意了,所以我才那麼想要你做得讓我滿意。這與對方是否愛自己無關,而與自我接納有關。

不滿意自己才是成長路上的障礙

和伴侶就算吵個天翻地覆,把所有的憤怒和不滿一湧而盡,你的親密關係並不會變好。相反,只會讓對方從關係裡逃離。

當你把對自己的不滿以指責、憤怒的方式對愛人,其實是想讓他為你的痛苦負責,讓你快樂反而成為了對方的責任,這是親密關係裡無法承受的壓力。

一個人對自己有多大的不滿意,對關係就有多大的不如意。不斷向外尋找常常容易迷路,而內心有明燈,才能找到正確的生命出口。

回過頭來,我們來看梅對丈夫的不滿,來源於丈夫沒有按照他的意願切肉,這讓她體會到了失控感,讓她聯想到小時候不按媽媽意願做事的後果。她害怕再一次失控,害怕再一次面對自己做不好不被媽媽接納的痛苦,她憤怒的是那個無論怎樣做都無法讓媽媽滿意的自己。

她不滿意的是自己,於是和丈夫爭吵的一刻,是她對自己不滿意的開始。連這麼一件小事丈夫都沒法聽她的,她覺得男友不愛自己,自己在關係裡很難找到存在感。

當一個人陷入到對自己不滿意的消極怪圈中,千萬不要忘記,她只是把自己限定到了片面的自我否定中。她需要打破這樣的怪圈,需要迅速從情緒中覺醒。

多一份對關係的反觀和覺察,承擔起自我成長的責任,和那個愛自己的他一起去探索,除了吵架,可以為彼此真正做點什麼。

對自己的接納會讓關係更滿意

在自我成長中,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自我接納,要學習對自己滿意。一個內心充滿愛和積極力量的人,能夠應對不確定性,能夠面對我和他“和而不同”的事實,更可能以開放性的姿態迎接親密關係中的變化。

不過於向外尋求,而是不停地向內探索,看到自己生命本質的需求究竟是什麼。

如果是兒時一句難得的肯定,曾讓自己自卑多年,也讓自己不停努力了那麼多年,給自己一句肯定:你做得真的很棒。

如果曾經的自己被手足無措地束縛了多年,但也不停地尋求突破,才有了今天的你,給自己一個鼓勵:你真的辛苦了。

其實,每個人本質的需求來源於被看見,被尊重,被情感滿足。而這,是我們對自己先要開展的工作。從現在開始,嘗試開啟這一趟自我探索之路。

1。記下每天的情緒變化和感受,和自己多做對話練習。

今天我的心情怎麼樣?我做了哪些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事?我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感受是怎樣產生的?有沒有真正看見它?當想要吵架時,我的想法是什麼?能否暫停,換一個時間和伴侶溝通?

2。花一點時間獨處。

從關係裡走出來,享受一個人的愉悅,做一兩件喜歡做的事。

3。和伴侶保持定期溝通。

因為一些瑣事有爭執和衝突沒關係,但不要陷入對錯之爭,談彼此的感受,放下對對方的期待和不滿,從自我滿足中找到力量。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架起情感聯結的心靈之橋。

你對自己滿意了,你的關係自然會讓你滿意。

(作者繫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