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什麼”開始,找到事物的本質

從“為什麼”開始

(美)西蒙·斯涅克

從“為什麼”開始,找到事物的本質

黃金思維圈 WHY-HOW-WHAT

人人都知道自己是“做什麼的”

有些人知道自己是“怎麼做的”

但只有極少數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怎麼做

唯有那些明白“為什麼”的人,才是真正的領導者

全書總結:

這本書內容很簡單,作者分享了一種思考方式(按順序):為什麼WHY,如何做HOW,做什麼WHAT;

這本書不簡單的是,這種思考方式不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本質論,甚至是一種哲學式的思考。無論你是要經營一家公司,還是處理個人成長問題、亦或是去完成領導交代的一個任務,都可以用到這種思考方式。

黃金思維圈的核心精神就是

1。 為什麼——是你的價值觀和理念,是你面對一個問題最本質的想法;

2。 如何做——是你如何去做,是方法論;

3。 做什麼——是你做了什麼,是你理念的結果;

理解這種思考方式並不難,難的是將器內化成一種思考,還有就是要做到黃金思維的平衡,即你的“為什麼”與“做什麼”是一致的。

感悟分享:

無論是個人、公司、還是面對一個具體的問題,我們都希望能夠洞察到這件事情的本質,這樣就會更好地得到答案,解決問題,可是現實並非是這樣,我們往往會陷入到迷茫之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對於我們看到的現象,都存在一個自己的判斷,認為是什麼樣的,然後就去做了。

而這裡就存在了一個假設問題。即你看待這個事情的角度和受到固有的一些觀念影響。

你的假設會影響你的行為、語言和思考我們做的決策是基於對這個世界的感知,這感知裡面就是假設,而決策的正確與否,在邏輯上推斷取決於你掌握的資訊多少,然後資訊是否正確是否有必要資訊被忽略了,這些都有可能導致決策失誤,行動失敗。那麼,我們如何能夠看清一個事物的本質?

答案就是,在處理人和問題之前先問:“為什麼”,找到動機。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先思考“為什麼”才會讓事情進展得順利?或者說更容易得到答案呢?

舉個例子,如果想要用弓箭射中30米外的一個靶子,請問你要怎麼辦?

大部分人一定會說,這難道還要想麼?肯定是有一個弓和箭,然後瞄準就行了,還有一些更細膩的思考者會說,要考慮到環境因素,風速,弓箭的材質是否能夠射中把心…。等等;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拉弓這個環節,你若想要將箭射出去,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將箭拉向目標相反的方向,而這個動作其實就是“為什麼”,因為你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動力才可以。當你想明白了“為什麼”,就是你知道你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他會給你源源不斷的力量。

那麼,改變人們行為的方式有哪些?

有兩種,一種是操縱,一種是感召。

操縱:

我們每天都會被小影片吸引,不停地刷刷刷,是因為短影片短期的視覺衝擊帶給大腦的快樂是頻繁的、直接的,我們的大腦被這種衝擊佔據,停不下來;還有我們會被購物節中的促銷力度大,而購買了一些平時喜歡的東西,等等類似這樣的事情,那些能夠觸發我們做出一些決策和行動的因素,包括心理上的恐懼、依靠、愛慕、虛榮等等,包括公司的銷售提成這種機制,都是一樣的。操縱不是一個貶義詞,是一箇中性詞。看使用者如何使用;操縱是在直接影響人們在what層面的事情。

感召:

感召就好比當年,馬丁路德金在廣場上發表的那一場轟動全世界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他沒有去說要改變當年憲法制度的計劃、也沒有去講我們要具體怎麼幹,怎麼獲得只有,而是宣發他對於只有的理解,他對於美好的嚮往和期許,這些都是對於美好世界的宣發,他把這種價值觀、信仰宣發了出來,那些被他感召的上百萬人,沒有誰是為了馬丁路德金去行動的,讓他們做出行動的是他們每個人自己。是從心底裡激發出來的共同的價值觀和認同。所以,感召是在一個人的“為什麼”層面處理事情。

所以,每當你制定了一個個人改變計劃,卻無法長期執行的時候,其實你就理解,你不過是在具體幹什麼層面給自己羅列了一個清單,而沒有從內心想明白,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你想明白了,你就會從內心中生出無窮的力量支援你前行。

透徹的想明白了“為什麼”,也制定了並遵從了符合價值觀的行為準則,而且所有的言行都是一致的,那麼最後一步就是保持正確的順序。知道“為什麼”,才知道“怎麼做”。

其實,想明白這種思考的重要性,以及思考的順序並不是最難的。

最難的是要確保黃金圈的平衡。

你無論是對外,讓人認識你、瞭解你,賣產品,還是對內,制定自己的目標,你都應該將你的理念、原則、價值觀、信念這些內容有效的宣發出去,然後才是你的行使準則、你必須要踐行自己的這些原則,你的所有言語、行動都是在貫徹你的信念,這樣你的言就會行合一、使得自己內外平衡、讓人信任你、瞭解你;知行合一,言行合一;你就不會有痛苦,就會愉快。

最後,你可以嘗試著下次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先問一下自己為什麼。希望你可以把這種邏輯內化成一種思考,讓他變成你的慣性思維。

本書金句:

1。 面對長遠的渴望,卻拿出短期的反應,這種現象在商業世界屢見不鮮;他們永遠拿不出時間和資金,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可他們總拿得出時間和資金把事兒再做一遍。

2。 “為什麼”是個信念,“怎麼做”是我們為了履行信念而做出的舉動,而“做什麼”是這些舉動的結果。當三個層面達到均衡狀態的時候,你就建立了信任,你的價值觀也得到了認可。

3。 吸引人們購買的,不是“你是做什麼的”,而是“你為什麼這麼做”,如果一家公司對“為什麼”沒有清晰的認識,外界就只能從“做什麼”的方面瞭解你,除此之外不會有更深入的看法了。同理,你對於一個人的瞭解,如果僅僅停留在他做了什麼,你是很難理解他的,你應該更多的關注他為什麼做了這些事情,他的價值觀,動機;

4。 黃金圈指出想要取得長遠成功的方法,你的行事原則必須緊緊圍繞“為什麼”,並且要和價值觀保持一致。

5。 你的一言一行,必須要符合你的信念,“為什麼”只是個信念,僅此而已。“怎麼做”是你落實理念的行為。“做什麼”,則是行為的結果,是你所說,所做的一切。

6。 偉大的公司不會先去招聘有能力的人,然後啟發他們、鼓舞他們、喚起他們的熱忱。人們要麼有動力,要麼沒有,只有這兩種狀態。

7。 每一個偉大的領導者,每一個“為什麼”型的人身邊,都有一個或一批受到感召的實幹派,他們認同這個理念,能建造出一個能讓夢想成真的架構。正式這個架構,實現了一切可以量化的變革,讓成功成為可能;

8。 清晰的“為什麼”能給人帶來期望,當我們不知道某個組織的理念為何物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期待什麼,因此我們就期待那些最低等的、無差別的東西——價格、質量、服務、功能。

9。 如果組織有了清晰的“為什麼”,組織裡每一個人都能像創始人一樣,做出清晰又正確的決策。“為什麼”就像一個過濾器,能幫你做出正確決定。所有的決策——招聘、尋找合作伙伴、戰略戰術、都應該透過這個芹菜測試。

10。 擁有感召力的公司、組織或群體都始於某個受到宏偉目標感召的個人或一小群人,可諷刺的是,想清楚“為什麼”不是最困難的部分,相信你的直覺,真誠面對你的人生目的和信念就行了。最困難的是,徹底保持均衡和真誠。那些能夠圍繞著自己的信念建造起“大喇叭”(而不只是個公司)的少數人,就能擁有鼓舞他人,啟發他人的感召力。憑藉這些,他們能夠駕馭起推動人們行動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之大,是難以想象的。想清楚一家公司或一個組織的“為什麼”,或是理解任何一場社會運動的“為什麼”,往往都是從一個起點開始的:你自己。

11.

人類行為的生物學機制和黃金詮釋完美重合的。在盡力想通為什麼有些營銷策略有效,有些卻無效的時候,我無意中發現了一些更為深刻的東西。我發現了人們為什麼會做出某些舉動。就在此時,

我找到了自身壓力的真正原因。問題不在於我不知道該做什麼,該怎麼做,而是因為我忘記了“為什麼”。我經歷的,正是我稱之為“斷層”的狀態,我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為什麼”。

12.

如果你追隨自己的理念,別人就會追隨你

13.

當你跟別人競爭的時候,沒有人願意幫助你,可是,當你跟自己競爭的時候,每個人都想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