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全集》:經生活沉澱的塵世智慧,讓年輕人少走彎路

前年,我撰寫的一個課題有幸在省裡立項。之後,對於課題研究工作,我卻遲遲沒有展開,總想著過段時間再說。誰知道,中期評估突然提前半個月,我拿不出課題資料,沒辦法,最後只好將這辛苦立下的省級課題作廢。

究其原因只有一個——拖延。

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恐怕也或多或少有拖延症。一件事明明可以在今天做完,我們卻找種種藉口,拖延到明天、後天……最後錯失良機,我們只好後悔莫及。

弗朗西斯·培根在《論拖延》一文中,明確指出了拖延的可怕後果。他說:“ ‘時機’先給你前額的頭髮你不抓,下一次給你的就是光禿禿的後腦勺了;或者是先把瓶子的把手轉給你讓你抓,你不抓的話接下來就轉給你很難抓住瓶身。”

抓住事物開端或發軔的時機,沒有比這更大的智慧了。

回想職場,我們曾多少次因拖延而錯失了良機呀!如果年輕的時候,我們讀過《培根散文隨筆全集》,受過更多的啟迪,也許至今的人生會是截然不同的風景吧。

《培根隨筆全集》:經生活沉澱的塵世智慧,讓年輕人少走彎路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法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他與同時期的莎士比亞一起被譽為“英國的驕傲”。

培根12歲入劍橋大學讀書,後擔任女王特別法律顧問以及朝廷的首席檢察官、掌璽大臣等。晚年,受宮廷陰謀逐出宮廷,脫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活動,寫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學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整合《培根隨筆全集》。

《培根隨筆全集》:經生活沉澱的塵世智慧,讓年輕人少走彎路

《培根隨筆全集》這本書充滿了人生哲理,被譽為“永不過時的人生指南”,是培根寫了30多年的心血之作,囊括培根思想精髓,講述了為人處世之道、哲學政治精要、愛情友情本質、人生命運真諦……

培根很重視經世,對他來說,純粹的書齋之學是無用的。學問固然要有,但怎麼用學問,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在《論高位》篇中,他寫道:身居高位者,是三重的臣僕:君主或國家的臣僕;聲名的臣僕;事務的臣僕。所以他們毫無自由;既沒有人身的自由,也沒有行動和時間的自由。升到高位之路是艱辛的;然而在歷經辛苦之後,人所面對的是更大的辛勞。有時候還必須做可鄙的事,透過卑汙達到尊榮。然而尊貴之地也是很滑溜的,後退往往是沉重的墜落,至少也會是突然失勢,這是可悲的。

在《論嫉妒》篇中,他寫道:在強烈的情感中,沒有比愛情和嫉妒更讓人著魔,更讓人受蠱惑的了。兩者都有強烈的慾望;都容易使人想入非非和接受誘惑;都容易進入眼睛,尤其是嫉妒的物件在場的時候。

在《論友誼》裡面,他寫出了當代人的孤獨感。他指出,孤獨的來源,不是人的缺少,而是愛的缺少:“因為在沒有愛的地方,雖有成群結隊的人,他們並非你的夥伴;雖有各色各樣的面孔,但看起來就像是一排畫像;雖有紛擾的語音,但聽起來就像是嘈雜的鑼鼓。”

我們不也是常常渴望高位,心懷嫉妒,在人群中極易孤獨的那個嗎?對照現實,不難發現培根對世事明澈的洞悉,對人性準確的把握。

《培根隨筆全集》:經生活沉澱的塵世智慧,讓年輕人少走彎路

除了關心 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方面的問題,在《培根散文隨筆全集》中,還可以感受到培根對生活藝術問題的關心。

在《論養生》一文中,他指出:在吃飯、睡覺和運動時心無掛礙、樂觀開朗,是延年益壽的最好訣竅之一。至於內心的情感和牽掛,比如嫉妒、焦慮、恐懼、壓在心裡的憤怒、無法排解的悲傷等,都要設法避免。要懷有希望;保持愉快但不要追求狂喜;喜好要多樣,但不能過多;保留好奇與驚羨,由此維持對新奇事物的興趣;要不斷學習,使頭腦充滿輝煌燦爛的東西,比如歷史、神話和對自然的研究……

讀這樣的文字,感覺作者如一位和善的長者,正循循善誘地告訴我們樸實卻又極為重要的生活哲理。

而在《論花園》一篇中,作者則用筆描摹出一幅美麗的花園四季圖。從花木的品種,到水池的設計;從樹籬的佈局到水池的裝飾;從鼴鼠的土堆到小道旁的果樹……詳細地勾勒出一座王家花園的輪廓。

他說:“那些別人踐踏並壓碎,而不是在人經過時在空氣中放出極為悅人的香氣的,有三種植物,即小地榆、野百里香和水生薄荷。因此,你應當在園中小徑上種滿這些植物,以便在散步或者踩踏時享受快樂。”

由此可見,培根可真是一位生活藝術家。

《培根隨筆全集》:經生活沉澱的塵世智慧,讓年輕人少走彎路

《培根散文隨筆全集》一書語言簡潔,以思想或文字包含的真理取勝。負責翻譯這本全集的談瀛洲先生是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也是一位非常睿智的學者。他在導讀中率直地指出:最喜歡培根《隨筆集》的肯定是中年人。他們對這本書相見恨晚,因為中年人有人生經驗,他們知道培根的話的價值。但最該讀的培根《隨筆集》的是青年人。早讀培根的話,人生也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但遺憾的是,他們常常不願意讀,因為青年人喜歡自己從生活中獲取經驗。

沒錯,塵世的智慧,往往有了生活的積澱才會深深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