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智慧對話錄(15)上:道,就是這個過程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建立了這樣一個群,是一個學習東方智慧和西方哲學的實驗班。我們平時是按照一個系統的標準在思考,現在學習用異質的兩個系統思考。以下我們討論整理的第十五期上的內容。

論“道”

愚明:道,就是這個過程需要一個過程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朱熹註解》:言人不能出不由戶,何故乃不由此道邪?怪而嘆之之辭。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戶,而不知行必由道。非道遠人,人自遠爾。”

啟發在於:從一個 地點到另外一個地點需要走道,目標就是終極結果。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就是,你有個理念做目標只有過程沒有結果不是真正的過程。出必由戶,行必由道。

林*清:出不由戶是什麼意思?

愚明:從門口出發。

李*敏:道能夠包容一切,包容所有,這個意思就是說,道能夠接受所有的事情。

愚明:道不是網,不包容一切。道也不能被定義,因為定義就是一個確定的東西。道,變化過程。僅此而已。是,這個詞通向一個確定的是者,即一個確定的東西,東西之所以為東西,就是不確定,陰陽之道。所以才會問:這是什麼東西?

李*敏: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去問最初,也不能去問這是啥。

愚明:用陰陽變化或者東西來描述道。或者用龍的象徵,若隱若現,騰雲駕霧,具備各種動物形象卻不是任何一種動物。道不是一個理性認識的客體,悟道就是悟變化過程,如三大戰役,一氣呵成。

李*敏:只能說,道存在,並且不斷的在變化,在過程中。

愚明:那是西方哲學的問法,中國思想只是展現這個過程,讓自己適應,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存在是一個哲學術語,意味著一個主語存在道存在,彷彿道是一個確定的客體。道,過程,這是我們的描述,既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如果是主體,也就是客體。

論嫉妒

李*敏:人為啥會嫉妒?

愚明:嫉妒是自己沒有並希望自己擁有別人擁有的東西產生的一種情緒,這是一種無能為力的生存狀態。相反的狀態是,能力和所獲相匹配。或者,專注於自己的領域而不是試圖佔有別人的東西。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能做好一件或者幾件為數不多的事。不可能佔有超過自己能力以外的東西,即便佔有也守不住,除非擴大能力範圍,不過,這種能力取決於道德,戰略和智慧。而嫉妒恰恰缺少這種能力的情緒顯現。這是一種生存狀態的過程分析,把嫉妒化解在過程中,如果我們要理解嫉妒,就要理解嫉妒真正的反面以及支撐嫉妒存在的狀態,這是一種解構。

李*敏:另一方面,對於自己認知的侷限和缺乏,是嫉妒的根源。

林*清:這種解構的方式挺好的

愚明:決定者思維是一種西方哲學思維,就像本質,規律,根源,這是一種理論假定思維。

論良心

林*清:如何解讀“良心”這個詞?

愚明:嗯,這是一個好問題,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關鍵詞。

愚明:良心好像跟道德是在一起的吧我這麼說只是引起你們的好奇……我欲說還休……

李*敏:中國普遍都會評價:這個人有沒有良心。中國這邊的良心都在說道德層面的,能否不做壞事。

林*清:良好的心靈?

李*敏:這是西方的表達吧

林*清:我也不知道,我暑假剛讀了於連老師的《道德奠基》,讀的時候覺得非常佩服於連老師的解構,但我好像啥也沒抓住。

李*敏:我感覺中國的良心都跟集體聯絡在一起,不做坑害群體的事。

論胡適與於連

紅*霞:胡適“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最近在讀胡適的書,他在美國受的哲學訓練,他對看到的問題,完全採用西方科學研究的方式,凡事講究證據驗證,從而來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胡適用西方的科學方法研究問題,他認為孔子是個人主義的代表,教導我們如何完善自我,個人的使命是什麼。他認為老子是自由主義的思想,反集權的最先代表。這些實際還是迴歸到西方的思想體系。看來一箇中國文化,在一個受到西方哲學教育之後中國文人也可以有不一樣的解讀。

紅*霞:於連老師讓我有一個感覺。他就像一個浪漫的法國男人有自己的老婆,天天就在自己的眼前,每個事情她都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他對這個身邊的人太過了解慢慢失去興趣。有一天,隔著好遠的桌邊坐著一個東方的女人,她一言不發,渾身上下都散發著神秘的光芒,於連老師被吸引,雖然靠近了解,但是還是因為很多原因中間隔了一層薄霧,而且發現這位姑娘還是不對任何事情有自己固定的態度,這讓他新鮮而痴迷。這是一場精神戀愛,於連老師並不能感同身受這個姑娘面臨的問題和苦難。因為神秘讓這個姑娘的一切看起來還都挺好的。我想研究文化的最終目的,也還是是要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就要有選取什麼材料,運用什麼方法的兩方面考慮。

愚明:於連發揮文化的積極要素,不受外部干擾胡適把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同質化理解了,用西方格式套用中國,二者本質是異質的,也不能異國情調去理解,即忘掉西方,陷入中國。胡適走了另外一個極端,西方中心主義,即用西方套用中國,抹殺了中國思想的異質性。

論共同點

李*敏:兩個異質性的東西難道沒有共同點嗎?

愚明:中國智慧和西方哲學共同點都關注了道德,迴應不一樣。前者認為基於憐憫之心,源於見到一個受害者共同造就的事件,進一步,離開這個事件依然有憐憫之心就是道德。後者考慮主客體的投射,建立一個超驗的倫理規則。我這樣說可能還是不明白。一個是內在的,另外一個超驗的。漢字是描述風景的,風景變幻,其意思也在變。在呼應中顯示其意義。

論憐憫之心

李*敏:這個憐憫之心,也可以解釋為同情嗎?因為有學者對於中國心理的特徵分析認為,中國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具有同情。

林*清:我覺得憐憫之心與慈悲更接近。

愚明:同情是後來出現的詞,意味著主體同情客體。憐憫之心,不忍之心,是天生的,孩子被撞了,都自然有憐憫之心。有的是把慈悲和同情分開。

愚明:慈悲是佛學用語。稱給予人們安樂叫慈,拔除人們痛苦叫悲。後用慈悲泛指對人的同情和憐憫。善於挖掘詞語背後的孕育力。

李*敏:程度不一樣我覺得,慈悲更加具有普遍性和那種無法言說的深度。不是有這個詞:慈悲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