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文章字數:5003字

閱讀時間:30分鐘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

給下屬佈置工作,無論你重複很多少遍,他就是記不住,遇到具體工作忘得一乾二淨;

向領導彙報,你精心準備的演講內容,領導總是 get 不到重點,甚至聽得一臉懵逼;

做銷售工作,跟客戶講半天,客戶還是無感,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吸引不到他的注意;

與戀人聊天,一句話沒有表達清楚,兩個人理解不同,可能就引發了誤會……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該如何避免產生這樣的尷尬?

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在與人聊天時,領導開會時,老師上課時……大部分人傾聽之時都在點頭示意,但為什麼真正聽懂、正確執行的人少之又少?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發生這些情況根本原因在於:人們都掉進了“知識的詛咒”,作為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現象,這裡的“知識”可以是資訊、經驗、技能等等。

知識的詛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是當你掌握了某種知識,你就難以想象沒有它是怎樣的狀態,也可以說,當你的經驗和別人不同時,別人向你傳達一個“知識”時,你很難理解和認同。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知識的詛咒”是一種主觀的解釋,而主觀的解釋是我們依據所處的情景和自身經驗,使自己做出的判斷看起來“合理化”。

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主觀的解釋通常是無意識的、自動的行為。就像看電影,我們都知道電影是每秒鐘24張圖片,而在我們感官看來,它就是流動的光影,因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是這樣認為。

追根究底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人是在以“錄影模式”看世界,但同時人又不相信自己是在用“錄影模式”看世界。因為既然是“錄影模式”,那相同的事物,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應該是一樣的,現實卻往往不是這樣。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我們在做出判斷和理解某件事時,常常忽略以往的經驗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我們並不是以理性的、樸素的、紀實的眼光看待客觀事物,這就是樸素實在論。

樸素實在論(Naive realism):不是從理論上自覺地去認識和說明客觀世界,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直觀的、樸素的和自發的相信客觀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宏觀實在。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誤解別人,因為我們使用了錯誤的經驗和感知模型(意識對內外界資訊的覺察、感覺、注意、知覺的一系列過程)。我們不瞭解自己的經驗和感知模型的運作模式,我們更傾向於認為自己是“攝像機”:事實就擺在那裡,我掌握了一切事實,這讓我知道如何去判斷別人。而眼睛、耳朵,各種感知都是會騙人的,就像記憶一樣。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我們每個人對同一資訊的理解也不一樣,把自己的思想灌輸進別人腦袋裡絕非易事,那我們該如何打破這種“知識的詛咒”?

奇普。希思教授在《讓創意更有粘性》中提出,我們可以讓傳播的資訊更具有黏性,從而深入人心,達到目的!

表達為什麼需要粘性?

作為新媒體運營工作者,每天的日常任務就是透過各種渠道來傳遞資訊:品牌資訊、產品資訊、活動資訊、公關資訊……

如果搞不定“知識的詛咒”,那麼我們傳達出去的每一則資訊,都會變得非常不可控,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想象一下,你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寫出來一篇產品詳情頁,結果使用者根本看不懂,即使看懂了也抓不住重點……

但是,如果你能用最簡短的文字去傳達出核心資訊,並且讓人印象深刻,你的工作效率是不是就會提高很多?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在《讓創意更有黏性》中的“黏性”,指的就是創意與觀點能讓受眾聽懂、記住,並能對受眾形成持久的影響,甚至改變他們的思想或行為。

這本書中有一個關於“偷腎”的故事: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偷腎”的故事可能會在坊間流傳無數版本,但無不具備以下三個核心要素:

(1)下了藥的酒;

(2)盛滿冰塊的浴缸;

(3)你的腎被偷了。

嘗試一下,當你讀完這個故事,間隔一小時之後給朋友轉述這則故事,但在講之前不允許再回頭重讀一遍故事。很有可能,你會講得近乎完美,甚至加上更加精彩的故事背景和情節,也許你會忘掉男主角去大西洋城是為了“跟客戶進行重要面談”這個背景,但你卻能夠記得所有關鍵要點。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偷腎”為什麼是一個具有“黏性”的故事?因為我們聽得懂,記得住,之後還能再複述給別人,最終產生“病毒式”傳播,而且透過不斷複述給別人聽,我們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感就會更加強烈,從而可能改變我們的一些行為——當陌生的美女邀約喝酒時會自然地聯想到這則故事,內心的恐懼會讓我們謹慎行動。

看到這你是不是恍然大悟:“病毒式傳播”不就是我們在營銷工作中想要的宣傳效果,而故事所帶來的影響與運營工作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為營銷不就是讓產品資訊進入顧客頭腦,在需要時產生購買和消費行為嗎?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在奇普。希思教授看來,所有像“偷腎”故事一樣具有粘性的故事都具有很多相似的特性:極其意外的結果(只為喝兩杯酒,結果腎不成雙);眾多具體的細節(盛滿冰塊的浴缸、背部下面伸出的古怪管子);觸發情感的反射(恐懼、厭惡和懷疑)。

創意終獲成功的案例雖然包羅永珍,但大多體現出相同的主題和特性。具有黏性的創意,往往也具有某些關鍵特徵,雖然黏性創意並沒有“公式”可言,但這些共同特性使之更容易獲得成功。

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與人交流傳達資訊之時怎麼做到這樣的黏性?作者在仔細研究了數百條具有黏性的創意之後提出了六大原則,值得我們借鑑一番。

如何讓溝通更高效?

1、簡單:突出重點內容

具體到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簡單的資訊,比複雜的資訊穿透力往往更強。比如寫產品文案,集中火力描述一個核心賣點,比同時表述多個賣點,更容易獲得使用者注意。

但是,有時候我們習慣用很多語言來描述一件事情,生怕說少了對方不明白,那麼如何在資訊儘可能短的情況下,讓表述儘可能地準確呢?針對這個問題,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基膜(人們已經知道並熟悉的事物)。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我們在資訊中有效利用基膜,可以極大地提升單位文字中的資訊濃度。比如,我們想要向一個沒吃過“西柚”的人描述這種水果,可以這麼說:“西柚是一種小型的柚子,形似柚子,但皮薄且軟”。在這段描述中,就利用了大家認知中的“柚子”基膜。使用者知道柚子長什麼樣,就基本能知道西柚長什麼樣了。

所以我們在與別人交流時,就需要注重輕重有序,將重要的資訊放在前面,並且用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來進行表達。

“我跟他們講的時候大家都在點頭,但卻總沒有人照著去做。”在遇到這種情形時,我們可以把資訊變得更簡單,用具體的語言,運用別人已有的知識,讓自己所表述的目標更明確,或者運用具體、真實生活中的例子。

2、意外:能夠一直吸引別人

如何在敘述過程中維持對方的興趣?我們可以打破人們的期待,違反常有的認知。例如,“騎車時請帶好頭盔,不然可能會被開寶馬的同學認出來”用作安全警示語,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利用對方的驚訝來提升警覺性和關注度。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不過,單靠驚訝並不能讓人一直關注下去,要想達到長久的專注,我們必須激發他人的興趣和好奇。如果讓你來教本學年的最後一堂歷史課,你要怎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呢?我們可以先系統地給學生挖下一系列知識的“缺口”(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是怎麼死的?),然後再逐一填滿(引出安史之亂),這樣能夠長時間保持聽眾的好奇心。

那麼怎麼做會讓人驚訝?讓人感覺到意外?這裡有3個要點:

(1)找到你要傳達的重點內容;

(2)找到資訊中違反常規認知的部分:重點內容中令人意外的含義是什麼(比如告訴你男人可以生孩子,但我們常規認知是隻有女人才能做到)?為什麼事情現在並沒有照此發展(男女身體構造不同所決定的)?

(3)在重要而又違反常規認知的層面上破壞聽眾已經知道的事情,從而傳遞資訊。

3、具體:幫助理解記憶

“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眾人拾柴火焰高”、“船到橋頭自然直”……很多在古代就被創建出來的習俗諺語,一直流傳了幾百年,至今還能被人所津津樂道。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為何諺語容易被人記住?諺語的魔力源泉在哪裡?這本書給出了答案:諺語,把抽象的概念,變成了具象化的情景和事物。比如,“不要因為得不到,而嫉妒別人”,這個表達就是抽象的概念。而,“不要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種就屬於具象化的表述。

在與人溝通時,我們必須借用身體行為和感官資訊來加以解釋。很多商業領域的溝通正是在這一步上出了差錯:宗旨宣告、協同作用、戰略方針和未來願景……諸如此類的抽象描述讓人聽了昏昏欲睡。

而天生具有黏性的觀點都不乏具體形象,像是“裝滿冰塊的浴缸”和“藏了刀片的蘋果”,因為我們的大腦總是樂於記住具體的事物。

4、可信:讓人願意相信

現在是個資訊爆炸的社會,開啟手機、電腦,無數資訊撲面而來,無法分辨資訊真假。因此,除了讓資訊儘可能地簡單、具體、抓人眼球外,我們還要讓人感覺這個資訊值得信賴。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比如一個減肥產品或者保健產品的營銷策劃,遇見的關鍵挑戰一定是:如何讓人信服?當然不管是什麼產品,服務,只有讓受眾感到可信才會願意買單。

怎麼讓別人信服?兩個方法:一是外部證據(權威,反權威),比如請明星或者專業人士進行代言打廣告,你所信任之人(親戚、朋友)的介紹;二是內部證據(生動的細節,統計資料),比如香飄飄奶茶的廣告“一年賣出七億多杯,杯子連起來可繞地球兩圈。連續六年全國銷量領先”。

5、情感:使人關心在乎

研究表明,人們總是更願意捐助一個一貧如洗的人,而不是整片的窮鄉僻壤,因為人們更可能產生感覺的物件往往是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事物。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本章最開始,作者講了一個非洲馬裡 7 歲小女孩的悲慘現狀。在對比測試中,比起書面上非洲的貧困人口數字,聚焦到小女孩身上的故事,更能讓人行動起來,為非洲慷慨解囊。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書面上的數字是冰冷的,但 7 歲的小女孩是活生生的個體。

喚醒目標物件的情感,從而讓他們對你的資訊“念念不忘”。

有時候,困難之處在於引發哪種情緒最有效。舉例來說,想勸青少年戒菸,僅用給他們灌輸吸菸導致的可怕後果來威懾恐嚇,大概很難奏效;但如果激起年輕人對菸草公司欺詐行徑的憎恨之情,就比較容易達成戒菸的目的。

6、故事:督促別人行動

有沒有發現,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會議上,只要一旦有人講小故事或者講個人經歷等,大部分人都會馬上豎起耳朵聽。我們平常所見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故事情節模板: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1)挑戰情節:主人公克服巨大的內部或外部阻礙,最終贏取勝利。比如我們熟悉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反敗為勝、醜小鴨變天鵝……都是主人公在巨大的壓力和阻礙下,堅持到最後獲得勝利的故事。

(2)聯絡情節:突破種族、敵我陣營的阻礙,有著巨大差距的人或者事件產生聯絡。比如西方的羅密歐和朱麗葉、中國的梁山伯和祝英臺、童話的灰姑娘與白馬王子都是差距非常大的兩個人因為愛情產生了聯絡,最終走到了一起。

常見的聯絡情節,還有類似《北大畢業生改行殺豬》、《百萬年薪高管辭職賣煎餅》,“北大”、“百萬年薪”和“殺豬”、“煎餅”看上去差別很大的元素,最終產生了聯絡,這就是聯絡情節。

(3)創造情節:講述人們利用腦力智慧戰勝困難的故事。比如阿凡提用腦力狂虐巴依老爺的故事,亨利·福特發明流水線提升效率的故事都是創造情節的很好體現。

那麼,應該在什麼時候講什麼型別的故事呢?在公司年終晚會上,可以講聯絡情節,而在專案啟動大會上,可以講挑戰情節……瞭解以上三個故事型別並不是為了學會講故事,而是要學會收集識別好的故事,以方便表述資訊時加以運用。

為什麼有的人“妙語連珠”?

如果你問我,在我眼裡職場中最關鍵的能力是什麼?毫無疑問,我會果斷地告訴你:表達能力。那麼,為什麼表達能力如此重要?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

在職場中,你要做到的不僅是在腦子裡有新的思想及見解,更重要的是能在同事、領導、客戶面前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來並能得到認同。所以工作中往往有行動還不夠,還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去感染、說服別人。大家看到的,所有站在聚光燈下精英人士,沒有一個人表達能力是差的。

語言作為我們每天都需要使用的工具,有些人“妙語連珠”,有些人卻“詞不達意”,這就是你的資訊傳達是否具有黏性?良好的語言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們通過後天學習不斷打磨的技能。

那麼如何提升我們的表達能力,讓交流成為助力我們社交及助力職業發展的技能呢?不管是主管、教師、父母,還是記者、銷售、廣告人,都需要讓自己的想法被他人接受,或者需要讓創意被他人牢記。那麼,就順著《讓創意更有黏性》的六條路徑,逐漸掌握黏性創意的最關鍵方法,一定能讓我們的創意更吸引人,讓我們的想法更有影響力。

職場|有想法卻不會表達?學會這六條法則,會議就是你的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