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是為自己修福報修德行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個人品行的一種體現。可在現實中,把孝敬父母落實在實際行動中,恐怕就不是簡單言語所能做到的。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流傳的恐怕是更加廣泛。“家有一老如同一寶”、“父母在才有家”等等的漂亮說詞,真是冠冕堂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沒有老人誇孝順,沒有孩子誇乾淨”,意思是說,家裡沒有老人的時候,可以自說自誇如何能夠孝敬老人,家裡沒有吃奶的孩子時,可以說自己多麼愛整潔愛乾淨,真的有老人在世,需要孝順時,恐怕就做不到了,吃奶的孩子,說拉屎就拉屎,說尿尿就尿尿,特別是在開飯時間,怎麼能夠做到乾乾淨淨。小時候,看秦腔戲《牆頭記》,兩個兒子夥同媳婦為了爭大月和小月多一天少一天的關係,把老爸放到了牆上,如同輪盤賭一樣,掉的誰家誰家養。非常欽佩這個故事的作者,他不僅有當時的生活體驗,更有洞察未來的前瞻性,如今城市裡養老,兄弟姊妹輪流伺候老人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了,而且不乏為大月小月產生爭執的故事,日子就是硬性指標,多一天少一天都不行。有一個老人,家裡制定了輪流贍養的辦法,其中一個兒女在外地,確定每一個兒女一次伺候老人的時間長短,近處的希望時間短一些,一週或者十天為宜,外地的則希望倆月或者三月為宜,近處的兒女覺得時間間隔過長,根據老人家的年齡和身體情況,恐怕其中的人輪不到而沾了便宜,外地的兒女覺得要是能集中時間把一年的任務完成了,就省的來回跑路。最後還是外地的兒女做了妥協,只能自己私下與關係相處較好的兄弟姊妹調劑時間。如此輪換著伺候老人,老人如果尚有一間舊房子還好,伺候的人輪換,如果是沒有一個老窩,那就只能是輪到誰伺候,老人去住誰家裡去,老年人適應能力差,永遠在一個一個陌生的環境裡轉動,按老人的話說,如同從一個監獄搬進了另一個監獄。

孝敬父母是為自己修福報修德行

現在的老人有一個唯一的好處,就是多少都有國家給發放的生活費,有的退休老職工,退休工資高的有五六千元,這一點,真的非常感謝我們的人民政府。按理說,用這些錢是能夠僱一個不錯的保姆,可我們的父輩們多是窮苦出身,一生節儉,更不會使喚人,僱來的保姆能吃能喝,也不怎麼注意節電節水,老人家看著一個外人又吃又喝,而且每月還要給保姆那麼多錢,心理總是各種不舒服。姑且不說一些不檢點的保姆各種偷拿卡及虐待老人。如果老人是女性,找保姆或許能容易一些,因為出門做保姆工作的婦女居多,如果老人是男性,找個合適的保姆更難,很多女性保姆不願意伺候男性,覺得不方便,大老爺們出門做保姆的少之又少。所以說,伺候老人,僅僅是有錢還是不夠的,除非你是土豪,出的人工能夠高出市場價兩三倍,那就另當別論了。

孝敬父母是為自己修福報修德行

一個家裡,要是老人能夠安度晚年,最好的結構是兄弟姊妹裡有一個既有錢又有能力的人,並且肯花錢和能給別的兄弟姊妹家裡辦事,在家裡具有極高的話語權,另外,還必須有一個能力較差的人,出門工作各種不行,家裡什麼都不缺就是缺錢,願意出力,這樣的情況下,老人是最幸福的。如果大家都經濟水平一般,光是在經濟上就是扯不清的官司。如果兄弟姊妹都有錢,誰也看不上那點小錢,又都不願意出力,也是不行。

孝敬父母是為自己修福報修德行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願意孝敬老人,中年人揹負的生活壓力也很大,況且現今老人們多長壽,八九十歲甚至百歲老人很是普遍,兒女有的都是接近七十歲的老人,也是力不從心,更何況,多數的兒女都身陷在照看孫子的泥潭裡無法掙脫,根本擠不出太多的精力去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為自己修福報修德行

有句俗話叫做老換小,人上了年紀,如同一個孩子的性情,可又不能像是孩子一樣管理,孩子不聽話了,可以訓斥一頓,甚至可以武力解決,對待老人就不可以,只能是哄著。老人家耳背的居多,你與他們說話聲音小了,他們會認為你不愛搭理他,聲音大了,他們就埋怨你兇他。老人家也多偏心,誰不在他身邊,他就越惦記誰,有好吃的也會偷偷留給誰,甚至把攢的錢偷偷塞給某一個他認為日子過的不好的兒女,而不論這個兒女是否在他跟前是否孝順。而常年生活在一起的兒女,多少會有一些矛盾,反而是他們最厭煩的人。這就是所謂的“遠香近臭”。

孝敬父母是為自己修福報修德行

一直堅持認為,孝敬父母不僅僅是責任的問題,更是在為自己修福報、修德性,尋求內心的寧靜。而不是等老人離開的那一天去嚎啕痛哭,驚天動地的辦一場很有面子的葬禮。

二〇二一年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