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心理學效應,讓你換個角度看世界

15個心理學效應,讓你換個角度看世界

1、留面子效應

先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少的的要求,往往比直接提出後者更容易讓對方接受。

2、安慰劑效應

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安慰劑效應”。但同時,如果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使病情惡化,這種性質完全相反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反安慰劑效應”。

3、糖果效應

心理學家測試一群4歲的孩子能否堅持在 20 分鐘後吃糖,經 12 年追蹤,不同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個性表現不同。試驗透過孩子小時候表現出的自控、判斷、自信,來預測其長大後的個性。

要善於抵制誘惑,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別指望自控力會隨著年歲的增大而自動增強,我們需要有意識的去鍛鍊。

5、踢貓效應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裡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種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物件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6、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7、 野馬效應

吸血蝙蝠吸取野馬的血為食,但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明白到底為了什麼而生氣和焦慮,不要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

15個心理學效應,讓你換個角度看世界

8、沉默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沒有恰當的沉默,就沒有良好的溝通;學會適時沉默,可以調節交流的節奏,從而更好地實現溝通的目的。心理學教授古德曼提出的這個定律,又被稱之為沉默效應。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定律。

有一次,卡耐基買了一件衣服,結果發現衣服會褪色,於是他返回店裡,跟店員溝通要退換這件衣服;結果,店員與他爭執不休,問題也沒有解決。

這個時候,經理走了過來,他沒有發表什麼看法,而是在沉默中,讓卡耐基將遇到的問題說完;在說話的過程中,卡耐基感覺經理的態度不錯,內心的火氣消失了。

最終,他接受了經理的建議,試穿一個星期之後看效果,如果還不滿意,那麼就給他更換;最後,卡耐基穿著這件衣服,感覺還挺滿意,反而對這家店的好感提升了。

9、 聚光燈效應

有時我們總不經意地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但事後馬上就忘了。

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聚光燈效應 ”只存在於你的頭腦中,而非真實情況的反映。試一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會更好。

10、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即是“南風效應”,意指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注意方式方法。

11、延遲滿足效應

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甘願放棄或者延緩即時滿足,在等待中保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這種抉擇取向,我們稱為“延遲滿足”。

12、內卷化效應

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層面、沒有發展增長、沒有任何變化和改觀、水平穩定、不斷重複,對即將到來的變化缺乏應變能力,這種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為,被稱為“內卷化效應”。

15個心理學效應,讓你換個角度看世界

13、蘑菇效應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蘑菇效應告訴我們,吃苦受難不一定是壞事,特別是那些剛剛走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當一段時間的“蘑菇”,能夠更好地認識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4、21天效應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15、毛毛蟲效應

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也叫“毛毛蟲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