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有一個女孩,得了臉紅恐懼症,一到人前就臉紅。她找到心理治療師,說希望治好自己的毛病,因為她有一位心儀的男孩,只要治好了臉紅恐懼症,她就去向他告白。

心理治療師卻告訴她說,他不會幫她治療這一症狀,因為女孩需要它。女孩只要有臉紅恐懼症存在,她就可以用這個理由來進行自我逃避,就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氣,或者即使被拒絕也可以說服自己;而且,最終也可以抱著“如果治好了臉紅恐懼症我也可以……”之類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換句話說,女孩是為了給無法告白的自己找一個藉口,或者是怕被拒絕才捏造了“臉紅恐懼症”。

如果你是這個女孩,你會不會感覺很氣憤呢?人家不敢去告白的原因是因為臉紅恐懼症,心理治療師卻說你是為了達到不去告白的目的才“製造”出毛病。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這位氣人的心理治療師還斷言說

,不僅僅是這位女孩,其實我們大家都是在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

那麼,這位心理治療師是誰呢?他這樣說的根據是什麼呢?下面一起到這本《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尋找答案吧。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由日本的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健合著,這本書採用青年與哲人對話體的方式,辯論的主題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

阿德勒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在《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這本書中,兩位日本作者結合貼近生活的例子,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了原本高深難懂的心理學和哲學問題,主要內容歸納如下:

世界和人生是極其簡單的,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

人們所有的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和競爭,導致了自卑的產生。

若想解決煩惱,就要把自己與他人的人生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進行分離,從而獲得自由。

不過,課題分離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就是招人討厭,解決方法是把他人當夥伴,獲得歸屬感,透過自我接納、他者依賴和他者貢獻,獲得共同體的感覺,從而找到自我價值,獲得幸福。

書中有很多觀點令人有被警醒的感覺,無法一一分享,如下選取部分內容與各位分享。下面講述中的哲人可視作為阿德勒本人。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01)“不幸”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①境由心轉

書中哲人指出

,世界和人生是極其簡單的,之所以會被認為複雜,原因是我們把世界看複雜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井水的溫度恆定在18度左右,但是,夏天喝到的井水感覺涼爽,而冬天飲用時就感覺溫潤。之所以會產生不同的感覺,不是井水的冷暖發生了變化,而是因為人們的主觀營造出不同的感覺。

世界很簡單,它之所以看上去複雜是因為“我”的主觀作用。所以,如果你自身發生了變化,世界就會恢復簡單,也即是人們常說的“

境由心轉”。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②人生是由自己選擇的

有一位年輕人,長年躲在房間裡閉門不出。他很想改變自己,也希望到外面去,像正常人一樣擁有一份工作,但他非常害怕外出,因為只要踏出房門就會心悸不已、手腳發抖。

書中與哲人對話的青年認為,這個年輕人無法走出去的原因是以前受過心靈創傷。

哲人卻指出,阿德勒的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年輕人並不是內心不安無法走出去,而是他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製造出不安情緒。

哲人進一步解釋說,因為年輕人閉門不出的話,就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顧,而只要踏出家門,就會成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員,得不到別人的重視。所以,年輕人為了得到“好處”,即達到不出門的目的,在潛意識裡選擇了“自閉”。

這個例子跟本文開頭臉紅恐懼症的例子相似,同樣是為了“目的”達成而滿足當前的現狀。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在受到別人的言語侵犯之時,為了達到震懾對方的目的而發怒,;因為下決心要討厭一個人(目的),從而製造出一個很多缺點的上司、朋友或伴侶。

從以上這些例子得出如下結論:

—— 人不是受過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採取行動的。

—— 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

——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也就是說,

如何詮釋過去的心靈創傷,如何詮釋客觀事件,最終決定了你會選擇什麼生活方式。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③為什麼人們不願意改變?

上面年輕人的例子說到,他很想改變,但總是無法改變,原因是因為“不幸”對他自身而言是一種“善”——不用出門的好處。

書中還有另外一個類似的例子。有一位男子夢想成為一名小說家,但卻總是藉口因為工作太忙,寫不出作品,也從未參加過任何比賽。

哲人指出,其實男子是不願意出去被人評價,更不願意面對因作品拙劣而落選的現實。他只想活在

“只要有時間我也可以,只要環境具備我也能寫、只要環境具備我也能寫、自己有這種才能”

之類的可能性中。

哲人說,

人們之所以缺乏改變的勇氣,是認為如果一直保持“現在的我”,那麼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夠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推測,想辦法對付過去。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

人們普遍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閒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願意維持現狀,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鬆、更能安心。

所以說,過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什麼樣的人生,完全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02)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要想消除煩惱,除非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為什麼這樣說呢,就拿書中的青年為例,他說很討厭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感覺非常自卑,所以不願意出門。

哲人說,這是因為青年害怕被別人否定、拒絕或輕視,所以為了達到“避免出門,避免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受傷”的目的,他就把自己變成只看到自己缺點、極其厭惡自我的人。這樣一來,他就可以躲在自己的殼裡不與任何人發生關係。即使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還可以找到一個理由自我安慰:“因為我不夠好,才會遭到別人的拒絕,如果我夠好的話,我也會討人喜歡的。”

這些都是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問題,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就能避免這些煩惱。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另外一個例子來自哲人本身。他說自己的身高只有155釐米,如果沒有與別人比較,並不會讓人覺得自己身材太矮,也不會從主觀上產生自卑感。

哲人解釋說,

自卑感是一個關於自我價值判斷的詞語,而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上,所以說,價值問題最終也是追溯到人際關係上。

對於自卑感,書中解釋如下: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我們都有想要擺脫無力狀態、追求進步的普遍欲求,阿德勒稱其為“追求優越性”。人們對於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史上的科學進步也是“追求優越性”的結果。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另外,哲人還提到容易與自卑感混淆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一詞原本表示的是一種複雜而反常的心理狀態。

自卑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和進步的契機,而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例如:抱著“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想法,就是已經超出了自卑感的範疇,它是一種自卑情結。這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

阿德勒指出“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所以,自卑感有時也會表為如下兩種情況:

虛假的優越感

那些用語言或態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結的人,和聲稱“因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人,他們的言外之意就是

“只要沒有A,我也會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

,“真正的我”其實非常優秀。他們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這其實也是一種自負。

還有一些

虛假的優越感

表現為:整天只談自己曾經的輝煌業績、大力宣揚權力者、過度追逐名牌服飾等等

特別的存在

有些人津津樂道甚至是誇耀自己成長史中各種不幸,即使別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幫助其改變,他們也會用“你無法瞭解我的心情”來推開援手。

這種人其實是想要藉助不幸來顯示自己“特別”,想要用不幸來壓住別人,這也是自卑情結的表現,他們的方式是直接暴露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武器使用。透過訴說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來讓周圍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擔心或束縛支配其言行。

總結來說,只要在人際關係中存在“競爭”,人就不可能不產生自卑,不可能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不過,阿德勒指出: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追求優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要比別人高出一等。

人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後面都沒有關係,我們都走在一個並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並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03)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阿德勒把這些過程中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這三類,又統稱為“人生課題”。

阿德勒認為: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而苦惱——這種苦惱源於人際關係——那首先請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然後,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在家庭中,父母要和孩子進行課題分離,即使孩子不愛學習、不好好聽課、不寫作業,父母也不能命令孩子必須好好學習,因為學習是孩子的課題。

也許很多父母會認為“讓孩子學習”是父母的課題,但事實上,雖然很多父母總是說“為你著想”之類的話。但是,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欲。正因為如此,才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不過,

阿德勒心理學也不是推崇放任主義,而是主張在瞭解孩子幹什麼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在孩子想學習的時候給予幫助。

哲人說:在工作中,即使上司討厭我們,我們也沒必要去迎合他。

如果認為這樣會導致被上司疏遠而無法好好工作。那就是陷入了阿德勒所提到的“人生的謊言”:因為不想工作,所以才製造出一個討厭的上司;或因為不願意接受無能的自己,所以才製造出一個無能的上司。

哲人還說,無論上司怎麼蠻不講理地亂髮脾氣,那都是上司應該處理的課題,我們沒必要去委曲求全,而是應該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正確處理自己的課題。

總結來說,別人如何看自己,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那都是對方的課題而不是自己的課題。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但是,與他人課題分離所帶來後果是招人討厭,因為我們不能無視父母的期待去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去迎合和討好上司。

那麼,為了不被任何人厭惡需要怎麼做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時常看著別人的臉色併發誓忠誠於任何人,這樣暫時就可以不招任何人討厭了。但是,哲人指出

,這種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他說,如果想堅持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獲得自由,就要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即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04)共同體感覺

課題分離雖然看似解決了人際關係中的煩惱,但分離課題、減輕人際關係負擔,但也就意味著要失去與他人的聯絡,最後要遭人厭棄,可見,追求這種自由所付出的代價可真不小,那要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

哲人解釋說,

課題分離不是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之線。

“課題分離”只是人際關係的起點,而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並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共同體不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見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見的聯絡。例如,你要買一片面包,相應地要支付一張鈔票。這張鈔票不僅可以聯絡到麵包店的工作人員,還可以聯絡到小麥或黃油的生產者,或是運輸這些物品的流通行業的工作人員、銷售汽油的從業人員,還有產油國的人們等,這一切都可以說環環相扣緊密相連。人絕不會,也不可能離開共同體“獨自”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時也是共同體的一員、是整體的一部分。

共同體感覺就是“對社會的關心”,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而建立共同體的感覺,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

自我接納:

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他者信賴:

在相信他人時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會遭到背叛,卻仍然繼續相信他人。

他者貢獻:

對作為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他者貢獻並不是捨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以上三者的關係是:在接受了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納”之後,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而且,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並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夥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同時,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哲人說:無論你過著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麼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麼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我的人生我做主

結語:

雖然阿德勒心理學中有反常識的方面:否定原因論、否定精神創傷、採取目的論;認為人的煩惱全都是關於人際關係的煩惱;此外,不尋求認可或者課題分離也全都是反常識的理論。並不容易令人接受,但也並不妨礙我從中得到啟迪。

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是,讓我充分認識到“我”的重要性:

世界和人生是簡單還是複雜,由我的主觀想法決定。

過去的創傷對我的影響是好是壞,完全看我是怎麼詮釋的。

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全憑我的選擇。

要想獲得自由,我需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

甚至是“人生意義”,也是自己賦予自己的,也就是說,我的人生由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