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高齡了,從38億年前,地球開始孕育出第一個單細胞生命開始,生命之樹開枝散葉,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無數的生命。但歷史的長河不會忘記曾經出現的生命,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接下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恐龍滅絕後曾經出現過的的生命,顛覆你的認知。

愛爾蘭麋鹿

愛爾蘭麋鹿也稱大角鹿,大角鹿生存於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由愛爾蘭至貝加爾湖東。最近年代的化石約為屬於7700年前。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現正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

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愛爾蘭麋鹿

大角鹿站立時肩高約2。1米。它有所有鹿中角最大的鹿,最大的角有3。65米闊90磅重,有關大角鹿滅絕的成因討論都主要集中在其鹿角,而非其體型,這可能是由於鹿角的外觀多於其實際用途。有些學者指被人類獵殺是其中一個因素,因大角鹿的鹿角限制了它們在森林的活動範圍。不過有反駁指大角鹿作為大陸上的物種,應該與人類一同演化,並且適應了人類的存在。

帝鱷

帝鱷帝鱷(屬名Sarcosuchus)又稱為肌鱷、帝王鱷,意思為“肌肉鱷魚”,是一種已滅絕的鱷類。它們生存在於早白堊紀的非洲,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型鱷類動物之一。帝鱷身長極限10-10。5米,體重4噸,以各種史前魚類為主要食物。它的頭顱與整個成人一樣大,約1。48米。上頜的長度大於下頜,形成咬合不正。頜部相當狹窄,尤其是幼年體。口鼻部佔了75%的頭顱長度。帝鱷的骨架模型,位於印第安納兒童博物館。

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帝鱷頭骨

大唇犀

大唇犀

(學名Chilotherium)

是犀牛的祖先。它們生存於中新世的中國蒙古。 大唇犀的下唇比上唇大,下頜骨粗壯成鏟子狀。上顎沒有門齒,下顎的門齒擴大,並且向上彎。頭部比現今的犀大稍大,頭顱骨沒有角。大唇犀矮小,四肢短小,每肢有三趾。 大唇犀是草食性的動物,生活於沼澤地帶。

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大唇犀

袋狼

袋狼又叫塔斯馬尼亞虎。曾廣泛分佈於澳洲大陸及附近島嶼上。歐洲移民定居澳洲後,隨著人類活動的干預,野生種群已經滅絕。體形似狗,頭似狼。肩高600毫米,體長100~130釐米,尾長50~65釐米。毛色土灰或黃棕色,背部生有14-18條黑色帶狀斑。毛髮短密並十分堅硬。口裂很長。前足5趾,後足4趾。腹部有向後開口的育兒袋,袋內有2對乳頭。尾巴細而長。這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奇妙動物。從它的頭和牙來看,它是一隻狼。然而,它的身體又像老虎一樣有著條紋。它可以像鬣狗一樣用四條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樣用後腿跳躍行走,它和袋鼠一樣同是有袋類動物。這種動物有著其它種類動物的特徵,卻又有著特別的地方,它被人們叫做塔斯馬尼亞狼、斑馬狼、還有塔斯馬尼亞虎等等。

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最後一隻袋狼

1933年有人捕獲一隻袋狼,命名為班哲明,飼養在赫巴特動物園,1936年因管理員疏忽曝曬而死亡,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訊息。

雕齒獸

雕齒獸堪稱為哺乳動物中的“鐵甲武士”,成熟的雕齒獸身體全長約4米,背部最高達2。5米。它們身上的堅硬盔甲直徑就經常大於兩米,保護著它的身軀。這個殼是由超過1000個1寸厚的骨板所組成。雕齒獸還有一條超過1米長的管狀尾巴,雕齒獸的尾巴有環形骨作為保護。尾巴的末端有厚角質化的刺,就像一條帶刺的巨型棍棒,是它的防禦利器。顯然,在這樣的堅硬裝備與武器之下,再兇猛的肉食動物,也很難對雕齒獸攻擊而獵食。雕齒獸雕齒獸是一種從化石中發現的橢噬狀食草哺乳動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間的南美洲包括從阿根廷的彭巴斯草原、烏拉圭到巴西一帶。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約30,000-8,500年前)。並在2千5百萬年前北美洲及南美洲因巴拿馬地峽的出現而連結時首次出現在美國西南部。它們在約於一萬年前滅絕。相信住在它們附近的原住人類獵殺它們及以它們的殼來作為遮蔽。

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雕齒獸可能因為人類捕殺而滅絕

劍齒虎

劍齒虎的體型不是很大,其中最大的種類,身長約1。5米,體重最多隻有110公斤多一些,相當於美洲豹的大小,是袋狼的4倍。雖不夠高大,但它們卻擁有壯實的身體,尤其是前肢。它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無疑是頭部——兩顆長達15釐米的劍齒深深埋入上頜,幾乎與頭頂處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頜則向下伸出了巨大的護葉。這樣的護葉雖有利於保護突出的劍齒,但同時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險,而且還造成頭部變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動的靈活性。劍齒虎經常被誤認為是長著獠牙的獅子,其實兩者大不相同。劍齒虎的體重是現代獅子的兩倍。它的後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隻體格健壯的灰熊。成年劍齒虎體重約200公斤重,其犬齒最長可達17釐米,以大型哺乳動物為食。

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遊走鯨

巴基斯坦發現到一個相當完整的化石,以及一些殘缺的骨骸。儘管走鯨看起來像是覆有皮毛的鱷魚,但它實際上是早期的鯨類。它游泳的樣子有點像水獺,而陸上的行動笨拙有如海獅。它具有強有力的雙顎,以便牢牢咬住水底的獵物,直到獵物溺斃。走鯨的名字洩露了它早期的祖先,這個字意指“步行的鯨魚”。走鯨的化石在巴基斯坦附近發現,這個地帶在始新世期間是歐洲大森林的邊緣。它的身體很像水獺或鱷魚,而且水陸兩地都能活動。但是,它可能不像水獺那樣靈活敏捷,而且古生物學家認為,它獵食的方式更像是鱷魚─伏擊,然後利用它巨大有力的牙齒把掙扎的獵物壓制在水中,直到它們溺斃。

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遊走鯨魚

史前生物的文明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但可以透過現代的化石去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地球曾經出現過得生命,同時也讓我們更珍惜現在的野生動物,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