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年前,我的祖輩們來到柬埔寨;180年後,我第一次來到中國

“180年前,我的祖輩們來到柬埔寨,180年後,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成為江西九江學院的交流生。”

2017年,21歲的林美玲來到位於江西的九江學院,這是她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180年前,她的祖輩從中國來到柬埔寨,從此,她也有了一個身份“華裔”。

中國對她來說,似乎熟悉又陌生。

記者:韋其夢 謝善龍

從柬語到中文,

華人認同感的再確認

“我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麼要學那麼難的中文,長大後,我發現中文給了我更多選擇。”

柬埔寨有著上百萬華人,林美玲的曾祖父曾祖母來自海南,到林美玲這一代,她已經是第四代華裔。6歲,林美玲就被家人送到華人學校就讀,年幼的她對複雜方正的中文異常抗拒,每天都想著快點下課。她不明白,家人為什麼要讓她讀那麼難的中文。

180年前,我的祖輩們來到柬埔寨;180年後,我第一次來到中國

和她同齡的親戚的孩子也和她一樣,從小就被送到華文學校進行中文的學習。小時候林美玲不明白自己和當地人有何不同;直到青春期十五六歲時,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華人身份,並開始自覺去了解中國文化,思考華人身份對自己的意義。

18歲,她選了亞歐大學的漢語文學專業,因為她有中文基礎。到大學的最後一年,林美玲以交流生的身份到江西九江學院就讀。在中國,她見到了“另一箇中國。”

“說實話,我對中國人的印象不是很好。因為最早來中國的一批中國老闆,大都文化層次不是很高,說話比較粗鄙。在工廠做翻譯的時候,常常在中國老闆和柬埔寨員工間陷入兩難。而且很多中國人在柬埔寨從事灰色、黑色產業,不僅擾亂了市場環境,更帶來了很多治安問題,我的翻譯朋友進了園區也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不過他們現在很多也不招柬埔寨人了。周邊的柬埔寨本地人對中國人也是一樣的看法。”這個想法來到中國後開始改變。

從中國到柬埔寨,再從柬埔寨到中國,歷經了近兩百年的歲月。

1840年,鴉片戰爭的開始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由於戰爭混亂,林美玲的祖輩無奈出逃,來到了東南亞國家——柬埔寨,跟著一個胡椒園老闆幹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華裔都會被當地政府“同化”,華文教育收到打壓,東南亞多國華人文化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貶損和破壞,使華人族群的“華人性”大幅減弱甚至近乎中斷。

1966年柬埔寨華人全面入籍,20世紀70年代,柬埔寨華文教育被壓制。“再中國化”在這一時期遭到了重大歷史轉折,華裔家庭的中文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影響。1990年以後,中國的高速發展也給東南亞國家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華語的經濟價值開始被關注。

當華裔家庭和中華文化再次碰撞時,又出現了不一樣的火花。

來到中國之後,她發現中國人有禮貌,素質都很高。中國美食也特別多,雖然她剛到中國的時候因為不習慣江西的重辣重鹹還瘦了幾斤。現在火鍋,江西米粉。。。已經成為她的最愛。一次和老師們的聚餐上,她看到個子小小的老師,居然那麼能吃,這再次重新整理了對中國的印象。正是在這些一個個日常的細節中,她打破了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180年前,我的祖輩們來到柬埔寨;180年後,我第一次來到中國

在中國的一年裡,她真真切切地見到中國的飛速發展: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乾淨寬敞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車輛,友好的中國朋友,在絢爛的霓虹燈裡,林美玲再次驚歎中國近些年的發展,對自己華裔身份多了一份民族自豪感。

在九江學院上學時,留學生院裡的宿舍阿姨最喜歡從柬埔寨來的學生,她們在中國保持了柬埔寨人光腳的習慣,地板總是一塵不染。雖然自己是華裔,但是生活習慣也與當地柬埔寨人無差。

本科畢業後,她再次申請中國研究生。目前,她已是上海同濟大學的學生。

華裔家庭,

代代相傳的習俗

“因為我們家庭都清楚自己的身份是華裔,知道自己的根所以只要到了年齡上學就會讓學中文而且都在華校讀。”

哥哥比林美玲早三年學習中文,她的親戚也都學過中文。但大學只有林美玲選擇了漢語文學專業,也只有她能保持說中文,而其他親戚大學專業都選了其他專業,而且都是柬文+英文授課,從華校高中畢業後就沒再接觸漢語,都不怎麼會說了,所以後輩之間也很少會用中文來溝通。

180年前,我的祖輩們來到柬埔寨;180年後,我第一次來到中國

但長輩之間,如果有親戚來探望時,他們聊天還是以方言(海南語)為主。在後輩裡,只有林美玲和哥哥小時候會說海南語,當時親戚們還讓林美玲教她表姐說海南話。但到了上學的年紀,家裡人怕影響林美玲說普通話和柬語,就再也沒跟林美玲說方言。

“長輩們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沒怎麼上過學,不像我們年輕這一代幸福,但語言這方面他們真的會很多種類,而且過了這麼多年還都能說出來。”林美玲說道。到了林美玲媽媽這一輩,就媽媽的姐姐比較會說普通話和海南話,媽媽能聽但不怎麼會說,而林美玲爸爸除了會說海南語還會潮州話。

林美玲也注意到,奶奶和爺爺說柬語不是很標準,經過詢問才知道,他們雖然在柬埔寨上學,但是是全日制中文教學。當時的制度是如果學柬語的話,那就不能讀中文,兩者之間他們的父母還是選擇了全日制中文。所以林美玲爺爺奶奶一開口說柬語,別人就知道他們是華裔。

柬埔寨鄉村的一座墓碑裡,埋葬著林美玲奶奶的父母、兩個姐姐以及她們的丈夫。他們是紅色高棉殘暴統治的受害者。在柬埔寨華裔的圈子裡,至今還保留著土葬的習俗。

180年前,我的祖輩們來到柬埔寨;180年後,我第一次來到中國

不僅如此,華裔家庭的長輩們會保持過雙國的傳統節日和習俗。柬埔寨的大節日也過,中國的大節日也過。比如春節、元宵、端午、冬至、清明節、中元節。

提到這,林美玲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因為家裡過去還是依循海南的習俗,清明節是在家祭拜,冬至時候才去掃墓。小時候去老家奶奶那裡掃墓,和老師請假時,老師對她說:雖然我是柬埔寨人不去掃墓,但我也知道掃墓是在清明節,誰會在十二月去掃墓,你是不是說謊想逃課。林美玲也只能哭笑不得地每次拉上媽媽去解釋請假。

所以現在為了方便,我們也統一在清明節前一個禮拜去掃墓了。華裔傳下來的中國習俗除了祭拜儀式,到元宵節,當地華人還會組織大型活動,張燈結綵,熱鬧非凡,節日氛圍十分濃厚。

180年前,我的祖輩們來到柬埔寨;180年後,我第一次來到中國

神奇的是,當年留在海南的一支親戚透過微信聯絡到了林美玲的媽媽。回國後,她透過微信讓奶奶和奶奶哥哥的孩子取得了聯絡。跨越了180年的時光長河,分隔兩國的親人在這個時代,又取得了聯絡。他們透過海南話進行溝通,鄉音消弭了分隔太久的陌生感,海南的親戚告訴林美玲“你奶奶的口音真的很正宗”。

2002年,柬華理事會提出華校轉軌方案,積極在柬埔寨華校推動落實“柬中雙語教學”,並且採取把柬國曆史文化編進華文課本等多種措施,推進華文教育真正融入主流社會,積極為華文教育最終納入正規教育創造條件。

電視劇、火鍋、“支付寶”

柬埔寨掀起中國熱

“我休學了一年,就為了多在中國呆一年。有很多中國電視劇被翻譯成英文版本,一些柬埔寨人即使看不懂英文也要看中國電視劇,他們基本都看過《花千骨》。”

林美玲第一次回柬埔寨時,帶了很多她愛吃的“中國特產”給身邊家人朋友,但因為口味不同他們接受不了。但過了一年,林美玲發現不管是螺螄粉還是自嗨火鍋等產品,在柬埔寨爆火起來,身邊人紛紛在當地尋購“中國特產”,她很驚訝。她的朋友告訴她,“看中國電視劇的時候,劇中主角在吃,所以看電視的我們也想嚐嚐看”。

近年來,隨著中國影視作品的大量湧入,柬埔寨人受到中國的影響不亞於當年韓流對中國的影響。很多新聞報道特別是中國影視作品進入柬埔寨年輕人的視線裡,柬埔寨人瞭解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在新聞中他們看到中國高鐵發展的速度令人驚歎,身邊很多人都感慨:中國變了,別的國家已經趕不上了,感謝洪森總理選擇了中國當柬埔寨的鐵兄弟,他當時做了一個很有遠見的選擇。

180年前,我的祖輩們來到柬埔寨;180年後,我第一次來到中國

2010年後,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中國資金技術的大量湧入,給柬埔寨帶來了很大的發展。剛回國的時候,林美玲因為用不了支付寶,覺得十分不習慣。她當時就在想,柬埔寨要是有支付寶就好了。不久,柬埔寨就開始有類似支付寶的支付APP,同樣是由中國人創辦的。

“我發現原來發展有時候真的不需要很多年,柬埔寨年輕人很多,對於這個時代的變化能夠很快適應,我們缺的是能夠在這時候託我們一下的兄弟,在中國對柬埔寨的支援下,我們一定可以很快地追上來。”

目前,中文在柬埔寨的影響越來越廣泛,“中文熱”現象的再次出現,林美玲告訴記者,她身邊90%的朋友都會中文。

“再華化”已然成為中國周邊國家逐漸明晰的基本文化戰略。可以看到:韓國從2000年開始恢復使用漢字,並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漢字教育;日本也在“脫亞入歐”的喧囂後讓日本學生重新開始學習漢語,每年都有數萬日本學生人接受漢字水平考試;而越南與中國的邊貿十分火熱,漢語也成為與英語同樣的熱門外語;新加坡政府近些年來主導民眾“講華語運動”,新一代華人使用普通話的現象日益普遍。

可以說,新一輪的漢語熱,說明了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中國的發展將帶動周邊東亞國家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發展。林美玲現在是國際關係專業的碩士,作為兩國的“橋樑”,她表示:希望中柬雙方繼續保持合作,身為華裔,她希望雙方都越來越好。

(此內容為“柬單網 APP”客戶端原創作品,轉載請聯絡客服小茜授權, 未經允許轉載,將被視為抄襲侵權)

【延伸閱讀】

柬埔寨王家軍總司令:推動柬中兩軍合作取得更大發展

關注柬單網,瞭解柬埔寨,更多柬埔寨資訊、創業投資、同胞社群,可下載柬單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