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的男人應該做什麼?

四十歲的男人應該做什麼?

兩千多年前孔子挖了個“坑兒”,很多中國人掉進去了,至今沒爬出來。

這個坑是“四十不惑”。

我最近考察了一下,發現所謂“不惑”就是看問題明白了,通透了,對於人世間明的暗的“規則”瞭如指掌,不願意做無謂的犧牲了。“不惑”了的人基本上是這樣的:不做沒做過的事情,不做有風險的事情,做任何事情都要在心裡一遍遍盤算投入和產出比,甚至連本能方面的需求也要計劃好了按流程操作,以完成任務為主要目的。

在中國文化裡,“老成”是個超級褒義詞,四十多的人若還有激情有活力,新點子一個又一個,大多是不被領導看重的,周圍的朋友們在誇他年輕活力不服老的同時,一般也存了一份疑慮:“這人……行嗎?”有人不到四十就說自己提前“不惑”了,意思是成熟了想開了,凡事無可無不可。我遭遇過一桌子四十多男人爭喝酸奶的奇觀,原因是“四十多了喝白酒不行了”。我有個外地朋友,我問他的電子信箱是什麼,他說“我都四十多了哪裡來的電子信箱”!當然,也有人七老八十了還像個孩子,一般都是作家藝術家。韓美林七十多了說起話來還手舞足蹈,提一些三歲孩子的問題。馬克思六十歲了還開始學俄語而且學得不錯呢。

我自己是揹負著沉重的心理包袱穿越“不惑”之年的。之前的很多年就為這個兩千多年的“坑兒”傷腦筋。我是編雜誌的,整天為雜誌的發展神魂顛倒,半夜想出點子來也趕緊給領導發過去,很顯然,這就是不成熟不明白有思想有追求有野心不安於現狀的表現。就這水平,夠得上孔老先生的“不惑”標準嗎?

“不惑”的長壽麵吃過了之後我發現一點也沒變,似乎也沒必要為這麼個兩千多年的虛無縹緲的“坑兒”困住了自己。我就是單純懵懂激情衝動又怎麼了?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只要善事好事,率性地做一下又如何?

我接著又反思了一下孔子挖的這個“千年老坑兒”,忽然有重大發現: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完全是小農經濟,天人合一,靠天吃飯,男孩女孩到了青春期就結婚生子,十四五歲就可以當家長了,四十幾歲當爺爺很正常。當了爺爺的人“不惑”一下應該沒什麼不可以。現在呢,三十歲才剛剛讀完博士學位呢,四十歲才是個只有十來年工齡的新手、生手,怎麼可能“不惑”!怎麼能夠“不惑”!

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是累加型的,越是文明發達就越是需要繼承和學習更多的東西。過去三門基礎課就可以上大學了,現在是十幾門一塊考還不過癮,還要加試特長愛好音體美。八十年代初的高考數學題讓現在的初中生來做,已經是小菜一碟。壽命長了,要學習的東西多了,要進入社會,做一個優秀的社會人,十年寒窗苦讀根本不夠用,要活到老學到老與時俱進一生奔跑不歇息。

“人生從四十歲開始”,這是一百年前一個西方女作家說的。是誰我忘了,但是有道理,基本靠譜兒。四十歲,生理心理成熟了,孩子也生育完成,各方面還是年富力強精力飽滿魅力無限,怎麼說都是開始真正的精彩人生的時候,若是因為孔子挖的那個古老的“坑兒”造成心理陰影,戰戰兢兢,猶猶豫豫,那可真是害死人了!

我這段時間熱衷寫“博文”,朋友們發現我還是有激情有活力有責任心,表揚我是個“熱血青年”,我很高興,說明我以實際行動爬出了“孔子老坑”,心理上戰勝了國人所謂“老成”“穩重”的觀念誤區。告訴自己,我還年輕,還可以幹些事情。

大多數人一路奮鬥過來,過了四十基本上就懈怠了,殊不知已經到了成功的臨界點,再堅持一下就會成功。但是因為為了符合所謂“不惑”的標準只好放棄奮鬥,變得謹小慎微,循規蹈矩起來。我已經過了四十歲,可還是不捨得懈怠,準備推遲“不惑”到五十歲。

這話很嚴肅,不是開玩笑。

如果五十還是不能“不惑”呢?那我就再推遲十年。六十不行就七十,繼續推遲!退一萬步,像冰心、巴金那樣,將對真理正義的赤誠和激情燃燒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分鐘,不也很好嗎?

(原題《“惑”到最後》 作者:□劉加民來源: 《大眾日報》編輯: 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