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發現,孔子唯一存世真跡,乾隆佐證

迄今發現,孔子唯一存世真跡,乾隆佐證

比干廟位於河南衛輝城北十四華里處,被譽為“天下第一廟”。

比干,商朝第二十九任國君文丁次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以直言進諫而聞名天下,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仁”。

比干墓為有記載以來的第一座墳丘式墓葬,附近有家廟,是墓廟合一的建築群,故有“天下第一廟”之稱。

迄今發現,孔子唯一存世真跡,乾隆佐證

比干任太師,輔佐侄子紂王,後因觸怒紂王,被剖心致死,其忠烈精神,流芳千古,得到了歷代帝王的敬仰及高度評價。

《尚書》記載:“武王克殷,封比干墓。”

周武王滅掉商朝,封比干墓,追尊比干為“壟”,意即“國神”。

迄今發現,孔子唯一存世真跡,乾隆佐證

比干妻子陳氏(一說孟氏、一說媯氏)避難於石洞,在林間生比干遺腹子“堅”。

後來,周武王因“堅”生於林間,故賜其姓林氏,拜為大夫。

《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孝文帝元宏“車駕幸鄴。甲申,經比干之墓,傷其忠而獲戾,親為弔文,樹碑而刊之。”

但北魏孝文帝命人刊刻的原碑損毀或不知所終。

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九月朝廷派員重新刊刻,碑額有七個字的篆書——“皇帝吊殷比干文”。

碑文一千八百個字,為孝文帝元宏撰寫,司徒崔浩手書。

迄今發現,孔子唯一存世真跡,乾隆佐證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二十日,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祭文,派遣使者祭奠比干。

“維大唐貞觀十九年,歲次乙巳二月巳亥廿日戌午,皇帝敬遣大府卿蕭欽、宗正少卿駙馬都衛長孫衝等持節以少牢之奠,祭殷故少師比干之靈。”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曾為比干撰寫“殷太師墓誌銘”。

北宋仁宗皇帝趙禎為《林氏家譜》御筆題寫“忠孝”二字,並題詩“《林氏家庭》二章”,表達對千古忠臣的仰慕之情。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時期,曾下詔對比干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朱佑樘再次對比干的墓葬、家廟進行了重修。

清朝時期,康熙帝、乾隆帝也先後拜謁比干墓,留下祭奠的詩文。

比干墓、廟所遺留的歷代帝王、名人詩文之中,最為珍貴的當屬“孔子劍刻碑”,題有“殷比干莫”,原碑已經損毀,但四個大字依稀可見,是迄今發現孔子唯一存世的真跡。

迄今發現,孔子唯一存世真跡,乾隆佐證

孔子率弟子拜謁比干墓,揮劍刻字“殷比干莫”於石上,立於墓前。

古時候,“墓”與“莫”通用,還有“借地為土”的另一層含義。

後世有某縣令(一說秀才)不學無術,認為是夫子寫錯了,於是擅自補刻了一個“土”字,忽然間,烏雲密佈,電閃雷鳴,一聲驚雷將“土”字炸掉了,其斷裂的痕跡至今依稀可見。

迄今發現,孔子唯一存世真跡,乾隆佐證

後世對此多有懷疑,明代學者曹安在《太師比干錄》一書中表述自己的考證觀點:

“《衛輝府舊志》雲:‘殷少師比干墓在汲縣西北一十五里,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碑。年深石斷,字畫不全,世傳孔子所書。’今此碑現存,竊視其體勢,與周穆王時書‘吉日癸巳’石刻相類,其為古筆無疑。”

曹安認為,“殷比干莫”四個字和當時存世的周穆王時期的石刻碑文“吉日癸巳”四個字的筆法非常相似。

因此推斷,“殷比干莫”應該是孔子所書,乾隆帝曾題寫“宣聖真筆”四字,特為夫子作證。

關於這幾個字到底是不是孔子的真跡,目前還存在爭議,有待縝密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