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樹洞|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在情緒中表達

樹洞提問:

最近看到一個話題,討論的是“高情商的人怎麼發脾氣”。我覺得自己恰恰屬於對立面——情商較低的人,我習慣壓抑自己的各種情緒,不願意暴露對他人的情感。愛一個人不敢說,壓抑在內心深處,因為害怕被拒絕;恨一個人也不敢說,憋在心裡面委屈得不得了,因為害怕被人傷害。所以渴望能更順暢地釋放自己的情緒,請問應該如何處理情緒的剋制與表達之間的關係?

情感樹洞|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在情緒中表達

本期心理專家團專家蔣碩(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賽林納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心理學中不太使用“情商”這個詞,比較接近的概念是桑代克提出的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和巴昂所說的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它們大體上都是指個體在自我控制、人際互動、環境適應、壓力管理、情緒狀態(樂觀度,快樂感)方面的綜合能力。這些能力可以透過學習、訓練提升,與之相關的性格、人格也可以逐漸改變。既然有“渴望能更順暢的釋放自己的情緒”這樣的意願,就不必急著給自己貼上“情商低”的標籤,來試試以下幾種改善表達的方式:

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在情緒中表達

學會洞察自己的情緒,並且如實描述它們,比如:“和你在一起很愉快,也有點緊張”“我覺得委屈,我不希望被這樣對待”“我受到了你的攻擊,我很憤怒,需要你道歉”“放棄這件事讓我很沮喪,我想再試試”。

儘量多掌握一些關於情緒的名詞、多體現情緒的細節。你會發現,當你清晰、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情緒,這本身就是一個釋放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超越原有的情緒的,我們要做到的是透過語言,平靜、理性地呈現情緒,而不是泣不成聲或怒氣衝衝地亂喊。“不帶情緒地描述情緒”是最有效的表達,既利於自我的紓解,也利於實現有尊嚴、有效率的人際互動。

情感樹洞|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在情緒中表達

迴歸真實,坦承需求

洞察情緒的同時,你還要對現實事件、環境、關係,以及你的內在需求形成更準確的認知。因為情緒只是表象,我們要處理更實質的問題,才能真正最佳化情緒、獲得發展。

比如“愛一個人不敢說”,是否資源匹配不足?“恨一個人不敢說”,是否存在利益風險?把現實一一釐清,同時弄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據此作出務實的行動計劃。當處境與關係發生改善,情緒與性格也自然會變得積極。

情感樹洞|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在情緒中表達

不期待、不預判、不限制

期待與預判會阻礙我們的表達,“害怕被人傷害”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在描述自己的情緒或提出自己的需求時,試試看“不抱有任何期待”,壓力就會降低。與之類似的是“不進行任何預判”,因為預判往往並不準確,也不會改變實際結果,只是白白消耗勇氣、製造焦慮。

還有“不做出任何限制”,是針對表達的對方而言的,要意識到,“對方不是我,而是另一個獨立個體,他(她)對我的表達做出任何反應,都是有可能的,也是被允許的”,這種開放、接納的態度,將大大減輕人際互動中的負擔,並幫助我們維繫良好的情緒品質。

以上,並沒有將“情緒的剋制”與“表達”對立來談。情緒是流動的,貫穿表達的始終。它可以更順暢,你會更健康。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情感樹洞|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在情緒中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