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那麼多道理,為何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看了許多您文章和與貴公眾號類似的文章,提高了很多的認知,懂得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卻依然沒有看到生活明顯的改變,也沒有發覺自己人生中發生質的提升。能告訴我是為什麼嗎?”這是我收到的一封私信的內容。

大體意思是不是像極了某句電影臺詞:

我懂得那麼多的道理,卻依然沒過好自己的一生。

懂得那麼多道理,為何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諸位對於“真正的認知”有著深深的誤解,你所謂的認知也許只不過是淺顯的懂得了那些道理而已。

我以前經常跟自己的學生說一句話:我講的這些道理,只要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都可以很輕鬆的聽明白,但這並不代表他懂了,可能離直接的懂還差的很遠。

懂得那麼多道理,為何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什麼才叫:“真正的認知”?辨別是否為真正的認知需要從三個方面對分析。

一、普世驗證

我們大部分人在表達自己認知的時候都喜歡用“我覺得”、“我認為”、“我感覺”……也就是說所謂內心中的認知都不過是以自我的標準來衡量,一心一世界,每個人內心世界的邏輯基本上都可以完美自洽。

自己的認知在自己的世界中當然是接近百分百合理正確,這就像自己考試自己判卷一樣,你不給自己滿分,那你肯定會開始懷疑人生。

懂得那麼多道理,為何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然而你所表達的認知是不是真的正確或者在普世價值體系中能夠完美自洽?那麼則需要你去把它實踐驗證出來,或者讓世界上的其他人替你實踐,替你驗證。

所以你的認知如何,不是由自己的大腦說了算,是否能夠在普世價值體系中存活才是判斷標準。

二、非焦慮驅動

很多人並非淺顯的懂得了一些道理,所獲取的認知也可以自洽於普世的價值標準中。但仍然不可以說是真正的認知。因為這些認知是由焦慮為原始驅動力的。

懂得那麼多道理,為何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比如說,我們認為應該努力的工作、學習、生活。這個認知是普世正確的。但如果我們是因為自己生活變得窘迫進而產生了焦慮逼著我們去這樣想,逼著我們去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表達一個正確的觀點,那麼這種認知是難以長久維持的。在內心深層次的原則,底層邏輯沒有變化的時候,這種焦慮驅動的認知都不過是曇花一現。

所有由焦慮而產生的認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能形成目標,卻沒有方法,進而不能長久……

三、長期主義

認知是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之別的,每個階層,每個圈子,每個年齡段都有著可以自洽於當下的認知。

認知與成長相伴,認知的高度決定著你成長的速度。可是急於求成是人的天性,當下浮躁的社會,功利大於一切,大家都太急於得到回報,一旦在追求的路上遇到了負面反饋就會有著極大的挫敗感。而在這種挫敗感面前,你的所謂認知就會被擊打的七零八落,左右搖擺。

懂得那麼多道理,為何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殊不知,成長是完美符合複利曲線的。經濟學上有句話說的好:

普通人都過於追求短期內(比如幾個月、一年)的變化,卻往往忽視五年、十年、二十年的變化。

成長也是如此,在前幾年的時候你不斷的積累,也許生活不會發生多少的變化。但當你經過五年、十年的積累,你的人生將會呈現指數性的提升。經常讀書、跑步的人是不是經常聽到類似的表述?

懂得那麼多道理,為何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綜上概括來講,

“真正的認知”是一個人對一個觀點由內心深層邏輯上進行自洽,並願意主動的、長期的去用行動來實踐驗證的道理。

為什麼你懂得那麼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那是因為你所有的想法都只流於想法,而不願意去做到“知行合一”。

多少淺顯易懂的道理都是他人經歷的一生才總結出來的,我們怎能猶如過耳之風一聽便了然了背後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