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上週末和朋友出去玩,大家聊到有沒有物件的時候,好幾個人都遲疑了。

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Anna(女,25歲)

其實,我和一個男生已經處了兩年多了。我們會牽手、擁抱,一起出去玩,晚上回家看電影。我們好像是情侶,卻從來沒有明確過伴侶身份。所以……現在我也不知道我到底算不算有物件。

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草草(女,21歲)

我和他在不同城市讀書,偶爾見面。分開的時候我基本上沒什麼感覺,但一見面相處,又會有很強烈的喜歡,我也不知道這是種什麼心理……

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Y(男,29歲)

我們相處起來就像情侶一樣甜蜜,而且已經睡過了。但每次提起我們算不算男女朋友的時候,她都會轉移話題,不正面迴應。我也想過她是不是隻把我當炮友,但她的確會給予我很多關心。我感覺她是在乎我的,但我真的不明白我們算什麼。

然後,大家齊刷刷地看向了平日裡專為朋友們答疑解惑的我……。

好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當代成年人之間的這種模糊關係:

兩個人做著情侶該做的事,可是當別人問起你是否有物件的時候,你也說不明白。

如果你也正身處一段這樣一段關係裡,那麼,實際上你很可能是進入了一段

“情境關係(situationship)”

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01.

什麼是“情境關係”?

Paulette教授(2020)指出,

情境關係指的是一種不確定的浪漫關係

。在這段關係中沒有承諾,也沒有標籤定義。它意味著你們不僅是朋友,不止於炮友,還可能是一切無法準確定義的親密關係模式。

通常來說,情境關係在生活中可以分為這三種類型:

1) 長期型:

又稱常年備胎。兩個人在長時間的生活裡,一直以戀人的模式相處,卻一直沒有明確過對方身份,也沒有提及過未來。

2) 時間型:

間歇性戀愛。對方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出現時全情投入、感情激烈,消失時沒有蹤跡,讓人一直徘徊在“我們究竟是不是情侶”的疑惑裡。

3) 空間型:

受條件限制的限定情侶。當事人因為一些特殊場景(如出差、外派),有期限地停留在某地。在此期間,他與對方以戀人方式相處,但一旦駐留結束,就會離開此地隨即結束關係。

隨著人們對親密關係的態度越來越開放,“情境關係”也正在變得愈發普遍。根據美國一項基於2647個樣本(18-59歲)的線上調查,有

69%

的人對於ta們和正在交往的某個人之間的關係有所困惑,不能確定那是否能夠算作在約會。另一項針對女性的調查則顯示,

73%

的女性也說她們“經常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在約會中”(Jayson, 2014; Stanley, 2010)。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選擇這種不確定的關係,而不願主動脫單、快快樂樂地談戀愛呢?

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02.

大家為什麼選擇情境關係?

人們之所以選擇情境關係,主要有這四個原因:

1) 首先,這與依賴度有關。

Carl Rusbult(2003)在關於親密關係的“相互依賴理論”(Interdependency Theory)中指出,當一個人在關係中的依賴度過低時,人們傾向於不做出承諾。

影響依賴度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替代性選擇(Miller, 2014)。

得益於網路的發展,如今我們擁有的替代性選擇遠比過去更多,也更容易獲取。因此,我們很難對眼前的關係感到完全滿意,不願做出承諾。

替代性選擇不僅僅是可供選擇的物件,還包括其他生活方式。

相較於從前,現在我們在職業、生活地點、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更自由的選擇。但和一個人明確關係,意味著要考慮兩個人共同的未來,會讓人失去一部分其他可能性。

最後,人們需求的碎片化也會降低對關係的依賴度。

過去,伴侶需要承擔知己、戀人、合夥人等多種角色,但這也意味著,一個人可能無法滿足另一個人所有的需求。如今,人們可以從不同型別的關係中滿足多樣的、碎片化的需求(比如身體需求、生活陪伴、靈魂伴侶、合作伙伴,等等),所以人們更不願受縛於一段唯一的親密關係。

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2)社會文化改變了人們對人際的期待,個人發展更為重要。

以前人們渴望透過戀愛獲得生活上、資源上的穩定。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晚婚甚至不婚,

於是,個人的發展(不論是職業還是自我認知方面)被置於一個更重要的位置(Harouni Lurie,2019)

然而,一段正式的親密關係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不斷磨合,在交往的過程中還可能帶來大幅的情緒起落,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個人在其他領域的發展。

此外,一旦關係結束,人們還面臨著失去一定社會資源(包括名譽、社會地位等)的風險。

所以,人們越來越渴望以一種“低結構化”的方式來探索關係。它意味著更低的成本,也是一種更安全的試探。

3) 性別觀念的逐步改變。

其實男性對感情的態度一直都是情境式的。

他們傾向於抽出一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關係,或是在空閒時才會顧及到另一半,所以情境關係更符合他們的需求。

隨著女性權利意識的提高,男性在親密關係中開始面臨更高成本和威脅,比如財產分配和子女撫養的問題等。對一些人來說,親密關係帶來的好處更少,代價更高了,於是男性越來越不願意進入一段確認的關係(Jeremy Nicholson, 2015)。

對於女性來說,當她們還需要在一定程度“依附”於伴侶時,會較快的確認一段關係。但當她們在社會上有了更多話語權和上升空間後,就不必再透過伴侶獲得資源和安全感(Rusbult & Martz,1992)。

她們對伴侶的要求變得更高、更多元,這也就提高了她們進入關係的門檻。

4)最後,可能與人格有關。

迴避性人格的人,更難承認和開始一段關係。

在依戀型別中,迴避程度較高的包括

疏離型依戀(dismissing-avoidant)

恐懼型依戀(fearful-avoidant)

。疏離型依戀的人一旦和對方走近,就會開始控制自己和對方的距離,避免過於親密;而恐懼型依戀者會時而疏遠時而親近,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害怕失去對方的愛。

迴避型依戀可能源於小時候照顧者的冷漠。當孩子感到痛苦或者緊張時,他們無法得到來自照顧者的關愛,甚至會被訓斥。漸漸的,這些孩子學會更多依靠自己、避免依靠他人(Shorey, 2015a; Shorey, 2015b),長大後,他們也會因為害怕失望而難以進入關係。

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03.

那麼,情境關係到底是好是壞呢?

首先,情境關係對於我們的個人發展和親密關係來說,是有一定好處的。

1) 減輕壓力,讓人敢於嘗試。

Travis McNulty(2019)指出:“情境關係減輕了開始一段戀愛關係的傳統壓力。”當你對一個人有好感時,會擔心性格是否合適、條件是否匹配等。然後,你就會連開始的勇氣都沒有。但情境關係並不要求你馬上做出決定,你可以沒有壓力地先開始接觸,以後再做打算。

2) 提供充足的磨合和考慮時間,能更謹慎的做出決定。

透過不會很快就確認的關係,人們可以利用相處過程中的經驗,更好地向對方傳達自己真正的需求(Seth Meyers, 2019)。

比如,約會一段時間後兩個人出現了問題,這些問題讓你猶豫是否要繼續下去。這時候,如果我們必須做出“談或不談”的決定,就很可能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但情境關係賦予了我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我們更充分的與對方磨合,以達到理想的狀態。到那時再確認關係,其實是一種更負責的做法。

3)有了探索更多可能性,以及自我實現的機會。

人們不會有像男友/女友那樣既定關係帶來的束縛(Steinberg, 2019),能以一種更開放的態度面對關係中產生的變化和可能。同時,由於一段情境關係並不要求個人承擔戀愛義務,人們可以把精力更多地花在個人發展和職業追求上,這對於自我的成長來說也是更有收益的。

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但是……

這些好處的發生,都需要基於雙方對這種親密關係形式達成共識。不幸的是,現實中雙方通常不在同一層面上,或是即便開始達成了共識,也在相處過程中逐漸延伸出不同的期待。

於是,便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如果一個人有更強烈的感覺,希望將情境轉變成真正的親密關係,而另一個人只喜歡按自己的方式生活,這可能就會給其中一方帶來很強的不安全感。沮喪、困惑、受傷的負面情緒也會隨之而來,更嚴重的話還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自尊水平。

此外,Steinberg(2019)還指出,情境關係會阻礙人們練習許多重要的生活技能,包括如何開展較為艱難的對話,如何處理親密的邊界、應對沖突,等等。而且,由於這種關係可以即時地幫人解決孤獨感,不僅讓人逐漸失去獨處的能力,還會讓人失去追求真正志趣相投的伴侶、建立承諾性親密關係的動力。

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04.

那麼,我們如何打破僵局,推進關係?

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其實,情境就像虛假的安慰,它本質上缺乏真正的親密感和脆弱性。

如果你一直沉浸在情境關係中,或許可以更全面、更高程度的滿足個人需求,但長期來看,這種關係會讓人一直逃避戀愛的責任,久而久之,會影響一個人完全投入一段關係的能力。我們不再信任彼此,不再真摯,到最後,可能你永遠都不知道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什麼模樣。

儘管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我們並不建議人們以這種方式去逃避一段親密關係應該面對的責任。

可以勇敢去愛,也願意去承擔起戀愛中的所有責任和風險,這才是愛情應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