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自己到底有多難——透過阿希實驗探究從眾心理

今天我們來分享一組社會心理學中著名的實驗——阿希實驗。

該實驗是由上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主導的,關於個體“從眾”行為的研究。

堅持自己到底有多難——透過阿希實驗探究從眾心理

實驗的設計非常簡單。

被試者被告知這是一項關於“知覺(視覺)”判斷的研究實驗,然後出示一張畫有一條線段的卡片,要求被試者把這條線段和另外三條不同長度的線段做對比,挑選出最接近原始線段長度的選項。

堅持自己到底有多難——透過阿希實驗探究從眾心理

阿希實驗示意圖

實驗設計了兩種場景來觀察被試者的行為:

場景一:被試者單獨做出判斷和選擇;

堅持自己到底有多難——透過阿希實驗探究從眾心理

場景二:加入其他6個(假)被試者,真被試者坐在第六個位置依次做出判斷。

一共進行18輪判斷,起初的兩輪,假被試都給出正確的答案,而之後的16個輪次中故意給出了12次錯誤的判斷。

在揭開實驗結果之前,請大家客觀地想一想,如果自己親歷這個實驗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是否都認為自己並不會因為他人的答案而影響自己的判斷。

你之所以這麼自信,是不是僅僅因為被劇透了實驗過程呢?

堅持自己到底有多難——透過阿希實驗探究從眾心理

讓我們揭曉實驗結果吧。

1。當被試者獨立判斷時,正確率超過了98%;

2。在假被試給出錯誤答案的12個輪次裡面,所有真被試者有1/3的情況附和了錯誤的答案;

3。76%的真被試者至少有一次做了從眾的判斷;

堅持自己到底有多難——透過阿希實驗探究從眾心理

4。至始至終沒有受到他人的影響的只有24%;

5。哪怕用一個真被試替換掉6個假被試的其中一員,從眾比率也會明顯下降。

上述結論體現了個體在社會情境中,行為和心理特點的多樣性,涵蓋了“從眾”行為的所有型別和背後的心理軌跡。

我們把那些內心和行為都和群體表現一致的,稱之為

“真從眾”

,實驗中那些也許由於比對卡片差異感知不明顯,或者對自己信心不足而懷疑自己判斷,進而跟從群體答案的被試者們都屬於“真從眾”。

堅持自己到底有多難——透過阿希實驗探究從眾心理

另外一部分,內心和群體不一致,而行為上卻和群體保持一致的被稱作

“權宜從眾”

實驗中那些明明堅信自己的判斷沒錯,但是依舊跟著假被試給出錯誤答案的人,就屬於“權宜從眾”。這部分人通常是因為內心受到群體的壓力,而被迫和群體保持一致。

堅持自己到底有多難——透過阿希實驗探究從眾心理

一部分人會在脫離了現實情境後回到正常的自我認知,而另外一部分會在長期的群體壓力下產生“認知失調”,由“權宜從眾”變成“真從眾”。

最後一部分,就是實驗中那24%的

“不從眾”者

們,他們通常擁有一顆強大而勇敢的內心,敢於堅持自我,對自己非常的自信,是一種比較健康或者說比較穩定的狀態特徵。

堅持自己到底有多難——透過阿希實驗探究從眾心理

當然,“不從眾”的群體中還藏有一類

假“不從眾”

的型別,這種型別相對比較小眾和隱晦,在我們上述的“阿希實驗”中並沒有體現出來。

這類內心和群體一致,但行為和群體不一致的“假不從眾”者們,往往出於一種刻意的自我控制,以此來表現出和群體不一致的情感狀態。常見於身居高位的領導、家族的長輩、宗教和組織的領袖、喜歡標新立異的叛逆期群體等。

堅持自己到底有多難——透過阿希實驗探究從眾心理

你是不是一個容易被群體影響判斷的個體呢?歡迎在留言區評論交流。

我是心理諮詢師禽獸,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小手背後】獲取更多心理學知識

神奇的催眠是騙術還是科學?

催眠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暗示感受性影響肢體接觸的愉悅程度

附表:暗示感受性測試量表

堅持自己到底有多難——透過阿希實驗探究從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