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幸福,只需釜底抽薪

大家都知道,人是否幸福,主要取決於內心感受。人們常說知足常樂,只要內心沒有那麼多欲望,幸福自然就在你身上。可要說知足,放眼天下,能做到的又有幾人?想要的越多就越痛苦,沒得到時苦苦執著,得到後又有新的更大的執著。實際上,我們的痛苦來自內心,並非外界。

陽明心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幸福,他的方法如釜底抽薪一般!

陽明心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幸福,只需釜底抽薪

為何人心中會有無盡的慾望?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生來就帶著一副皮囊。孔子說“食色性也”,皮囊是物質的,自然需要物質的供養。表面上看,我們的身體受到束縛,精神不能自主,在客觀世界中受到種種限制。因此我們怕委屈自己,拼命向外界索取,結果是,越索取離幸福越遠。

我們註定無法擺脫外物的束縛嗎?並非如此,只要不與外物對立,外物便不會束縛你。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並非慾望。就像動物餓了要吃草,冷了要蓄毛,人本來就生於自然,生存需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與此同時,人又是萬物之靈,“靈”體現在人的社會性,社會的實質,是自然的另一面。大自然按著規律執行,她無善無惡,此謂本體;社會隨著人的意念流轉,他們有善有惡,此謂意之動。社會隨著意念流轉,這種說法容易被認為是唯心,但意念本就與天地一體,離開任何一點,人就無法存在。外物與意念不可二元對立。做管理就是化解人心的問題,當今世界競爭的本質是文化之爭。

陽明心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幸福,只需釜底抽薪

自然是體,社會是用。兩者是道的一體兩面,不可分離。自然的本體也是人的心之本體,人的意念之動也是自然之意。人與萬物本為一體,只要不與外物對立,自然心情順暢,幸福自在其中。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告訴你,沒有互動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因此,人存在的意義,就是效法自然,從心念上為善去惡,與自然互動,最終達到迴歸自然、迴歸自性的目的。

從心念上為善去惡,行為上自然是善,這就是釜底抽薪。那麼如何為善去惡?最多有兩種方法。

第一,不要有分別心。

《傳習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王陽明的學生薛侃在花園除草時,也許是累得疲憊,於是哀嘆道:“為何天地之間,善難養,惡難除?”

王陽明卻說:“你未養善,也未除惡。花草生於天地,本無善惡。你想賞花,就認為花善草惡,若有一天你想修個草坪,那麼草就是善。是善是惡都由你的私意決定,這樣做是不對的。”

陽明心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幸福,只需釜底抽薪

人把事物訂上了“善”與“惡”的標籤。人的心也必然會受到外物的束縛

。看到“惡”的東西,人就會動氣,它時刻擾亂人的心神,幸福也就無從談起;得到“善”的東西,比如說黃金,人就會欣喜若狂,日夜睡不著覺。當有一天失去它,必然悲傷之極,心住在了外面,成為了外物的奴隸,同樣沒有幸福可言。

高矮、美醜、善惡等等,都是人強加給外物的,並非其本質。如果你認為它好,或者是不好,它便會牽扯你的心,讓人失去自主,一個沒有自主人格的人,會幸福嗎?

既然“草”不是惡的,我們可以不除草嗎?

除草是為了保持花園,既然對花園有妨礙,除了便是。如果放任不管,那就不是儒家的作為了,除得不乾淨,那也不要放在心上。

王陽明說,不刻意為善去惡,並非全無善惡之心,那是麻木不仁。“善、惡”全憑天理良知,自然而然,過於刻意就會產生分別心,有分別必然有對立,有對立,人心必然被外物束縛,自然不會幸福。

因此,只要我們不以私心對外物下定義,幸福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陽明心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幸福,只需釜底抽薪

第二,透過反省為善去惡。

發生了事情才有機會反省,所以此法並非空想。每當忙完一些事情,靜下來想一想,有沒有不足的地方,下次應該如何做好。反省並非後悔、抱怨,而是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當你下次做好了,這反而是對你莫大的鼓舞。只有這樣,人生才能不斷進步。我們最好每天留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把這一天的事回顧反思一遍。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人敢忽視反省的作用。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朱熹說:“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心之本體就像一面鏡子,裡面空空如也,它無善無惡,因此也知善知惡。所有的事情只要來到它面前,都能被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心之本體的表現形式就是意念之動,但人的意念之中不免摻雜後天習氣,就像鏡子染了灰塵,使人看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意念若不符合本心,充滿私心雜念,事情往往成為妄想。

陽明心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幸福,只需釜底抽薪

因此我們要時刻反觀內省。當你感覺別人不合你意時,當你感覺人生痛苦時,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這麼想?是為公還是為私?我這樣想合理嗎?當你意識到我要反省的那一刻,就是心之本體呈現之時,它自然會告訴你是善還是惡,然後再去生活中驗證,慢慢地把每一個念頭擺正。

當你心中的念頭都合乎自然,合乎情理,那時就會與天地融為一體,與社會融為一體,你還會不幸福嗎?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有三件事必須反省:工作盡職盡責了嗎?對朋友做到誠信了嗎?學到新東西后親身實踐了嗎”?

《傳習錄》為什麼叫“傳習”?就是讓你向曾子學習,在實踐中反省。

陽明心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幸福,只需釜底抽薪

人為何不忠?因自視甚高而生野心,私心而已;人為何不信?,因看不起他人而生貪心,私心而已;人為何不習?因看不起自己而生惰心,私心而已。曾子為什麼特別提出這三件事?只因為所有的善惡之事,都開始於起心動念。

而這三件事,就是讓你掂一掂自己的斤兩,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

一個不合理的意念生起,若是不管不顧,做錯事只是早晚的事。錯了才知道後悔,每天活在後悔中,幸福自然不會靠近你。如果我們可以從念頭上把不合理的想法掐斷,那些讓內心煎熬的事情還會發生嗎?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可以說,心念改變命運。我們把大多數念頭擺正了,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幸福的人生只在一念之間

“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相去不遠,不同的是習慣。那些有所作為的人,都有一個善於反省的習慣。

陽明心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幸福,只需釜底抽薪

總結,陽明心學告訴你獲得幸福的方法:

第一,不要有分別心,不要與外物對立。

第二,透過反省為善去惡。

這兩種方法並不衝突。第一,不要因私心而刻意分別;第二,以本心作為是非標準而為善去惡。一個從反面,一個從正面,哪個是正面,哪個是反面,我也分不清楚。這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兩者應相取為用。